(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和陶:和,指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体裁或韵脚来写作诗词;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这里表示苏轼依照陶渊明《饮酒》诗的原韵写下这二十首诗。
- 陶生:即陶渊明。“生”在古代可用来称呼读书之人或文人学子。
- 缠绵:这里有深陷、纠缠的意思。
- 云何:为何,怎么。
- 一适:一时的舒适、畅快。
- 寸田:心田。古人认为心的形状如同方寸之地 ,所以称寸田。
- 荆棘:这里比喻杂念、烦恼等不好的念头。
- 佳处:美好的境地、妙处。
- 兹:这里。
- 纵心:随心,放任情怀。
翻译
我比不上陶渊明啊,一直被世间的琐事深深纠缠。怎么才能获得一时的畅快舒适呢?就像陶渊明处世时那样自在洒脱吧。我的心田没有杂乱的杂念,美妙之处就在这澄澈的心境之中。放开心怀,任由身心随着世事去经历,遇到什么都不再怀疑纠结。偶然间领悟到了饮酒中的意趣,即便空杯在手,也常常能感受到这份乐趣。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与追慕。诗开篇直接表达自己不如陶渊明能超脱世事纠缠。随后思考如何获得内心的畅快,认为像陶渊明那样保持内心澄澈无杂念十分关键 。“寸田无荆棘”形象地描绘出内心洁净平和的状态。“纵心与事往,所遇无复疑”展现出一种豁达随心、不纠结于事的人生态度。末句“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酒已不是单纯的饮品,而是能让人领悟生活意趣的载体,即便杯中无酒,也能沉浸在这份意趣之中,反映出苏轼在谪居等复杂处境下,努力寻求内心安宁,通过学习陶渊明的人生境界来化解烦恼,以洒脱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整首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与文人的精神追求。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日,来别南北山诸道人,而下天竺惠净师以丑石赠行作三绝句 其一 》 —— [ 宋 ] 苏轼
- 《 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拄杖为寿,二首 》 —— [ 宋 ] 苏轼
- 《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 》 —— [ 宋 ] 苏轼
- 《 哭欧阳公,孤山僧惠思示小诗,次韵 》 —— [ 宋 ] 苏轼
- 《 南歌子 · 八月十八日观潮 》 —— [ 宋 ] 苏轼
- 《 次韵和刘贡父登黄楼见寄并寄子由二首其二 》 —— [ 宋 ] 苏轼
- 《 刘顗宫苑,退老于庐山石碑庵,顗,陕西人,本进士换武,家有声伎 》 —— [ 宋 ] 苏轼
- 《 句:续辩才诗二句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