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天竺(tiān zhú):古代中国以及其它东亚国家对当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陆国家的统称。
- 海月辩师:一位法号为海月的辩师。
- 生公讲堂:据《莲社高贤传》记载,东晋高僧竺道生,世称生公,曾在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此处借指海月辩师讲经之处。
翻译
想要寻找遗迹,不禁泪湿衣裳,原本就没有生命的可得与可亡。今夜在海月辩师讲经的堂前,满庭院依旧冰冷如霜。
赏析
这首诗意境清幽,情感深沉。诗人欲寻遗迹,却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从而引发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本自无生可得亡”一句,体现了诗人对生死的超脱看法,同时也增添了诗的哲理意味。最后两句通过描写月夜庭院的清冷,烘托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感受。整首诗情景交融,寓意深远,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三首 》 —— [ 宋 ] 苏轼
- 《 次韵僧潜见赠 》 —— [ 宋 ] 苏轼
- 《 次韵奉和钱穆父、蒋颖叔、王仲至诗四首其四藉田 》 —— [ 宋 ] 苏轼
- 《 与梁左藏会饮傅国博家 》 —— [ 宋 ] 苏轼
- 《 《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引 》 —— [ 宋 ] 苏轼
- 《 和赵德麟送陈传道 》 —— [ 宋 ] 苏轼
- 《 跋王进叔所藏画五首徐熙杏花 》 —— [ 宋 ] 苏轼
- 《 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四大秦寺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