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 苏轼
穷猿既投林,疲马初解鞅。 心空饱新得,境熟梦馀想。 江鸥渐驯集,蜑叟已还往。 南池绿钱生,北岭紫笋长。 提壶岂解饮,好语时见广。 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莽。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穷猿:处境困窘的猿猴,这里比喻困境中找到归宿的自己。
  • 解鞅(yāng):解下套在马脖子上的皮带,比喻摆脱束缚。鞅,套在马颈上的皮带。
  • 心空:心中无牵挂。
  • 蜑(dàn)叟:蜑,南方水上的少数民族,蜑叟即指这些少数民族的老人。
  • 绿钱:指新生的荷叶,因其形状像铜钱。
  • 紫笋:紫色的竹笋。
  • 提壶:指提壶鸟,一种鸟名。
  • 渺莽:辽阔无际的样子。

翻译

如同处境困窘的猿猴终于投入山林,疲惫的马儿刚刚解下鞅具。内心无拘无束,充满了新获得自由与满足,周围环境熟悉得如同梦中所想。江上的鸥鸟渐渐习惯我在旁,和蜑族老叟已经开始往来。南面池塘里新生的荷叶如绿钱般浮现,北面山岭上紫色的竹笋节节生长。提壶鸟哪懂得饮酒呀,但常常传来动听的叫声。春天的江河美景可产出诸多佳句,我沉醉其间,坠入这一片辽阔的天地。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和陶渊明《归园田居》之作。开篇以“穷猿投林”“疲马解鞅”自比,生动地展现了自己摆脱官场束缚后如释重负的轻松心境。“心空饱新得,境熟梦馀想”,进一步深化这种心境,体现出内心的空旷与安宁。中间描写与江鸥、蜑叟的往来,以及南池、北岭的春日景色,勾画出一幅充满生机又宁静自然的乡村画面,流露出苏轼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融入。“提壶岂解饮,好语时见广”,巧用提壶鸟叫声,增添了自然意趣。最后“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莽”,诗人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仿佛与这辽阔天地融合,将对田园的热爱与沉醉之情推向高潮,整首诗兼具对人生转折后的感悟,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细腻描绘,充满了豁达超脱的情怀。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