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其一

· 苏轼
夜半幽梦觉,稍闻竹苇声。 起续冻折弦,为鼓一再行。 曲终天自明,玉楼已峥嵘。 有怀二三子,落笔先飞霙。 共为竹林会,身与孤鸿轻。 秀语出寒饿,身穷诗乃亨。 禅老复何为,笑指孤烟生。 我独念粲者,谁与予目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hè)诗。
  • 幽梦觉(jué) :从幽静的梦境中醒来。:睡醒。
  • 稍闻:隐约听到。
  • 冻折弦:琴弦因为寒冷而冻断。
  • :弹奏。一再行:演奏一两支曲子。:乐曲。
  • 玉楼:华丽的楼阁,这里形容被雪覆盖的楼阁。峥嵘:高峻的样子。
  • 有怀:有所思念。二三子: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 落笔直飞霙(yīng):一下笔,文字如同雪花飞舞。:雪花。
  • 竹林会:晋代阮籍、嵇康等名士在竹林中聚会,酣歌纵酒,世称 “竹林七贤”,后泛指文人雅集。
  • 身穷:指生活穷困潦倒。诗乃亨:诗歌创作却很顺利。亨:通达、顺利。
  • 禅老:指寺院中的老僧。
  • 孤烟生:孤零零的炊烟升起。
  • 粲(càn)者:美人。
  • 目成:用目光传情,两心相悦。

翻译

夜半时分,我从幽梦之中醒来,隐隐约约听到竹苇摇动的声音。起身去接续那冻断了的琴弦,弹奏一两支曲子。一曲弹完,天渐渐亮了,被雪覆盖的楼阁已显得高峻而壮丽。心中思念着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提起笔来就像雪花纷纷飘洒。我们一同像文人雅集一样相聚,身心如同孤独的大雁般轻盈。美妙的文辞出自寒苦饥饿之士,人虽然穷困潦倒,诗歌创作却顺利畅达。寺院里的老僧又在做什么呢?笑着指向那孤零零升起的炊烟。而我独自思念着那位美丽的女子,可又有谁能与我目光交汇传情呢 ?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雪中游西湖时,和仲殊韵创作的作品。开篇描绘夜晚醒来听闻竹苇之声,为全诗奠定静谧氛围,起身续弦弹奏的举动,体现他对音乐的痴迷。随着天色渐明,展现高峻的雪后楼阁,自然又宏大。思念友人并感叹秀语出自寒士,表达对朋友才华的认可。“竹林会” 透露出对高雅集会的向往。提及禅老,增添生活与禅意。诗末对美人的情思,为整首清冷静谧之诗,抹上一丝温柔浪漫。整体展现苏轼丰富情感与细腻心境,将雪中景致、人物活动、内心思绪交融,构造一幅别样的艺术画卷,在描绘景致与抒怀之间,彰显其洒脱与豁达,又不失温婉细腻的文风。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