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颍
注释
- 泛颍:泛(fàn),乘船游览。颍,指颍水,发源于河南登封,流入安徽阜阳。
- 湄(méi):河岸,水与草交接的地方 。
- 令姿:美丽的姿态。
- 漪(yī):水波纹。
- 鳞甲:原指鱼鳞和龟甲,这里形容水面涌起的波纹像鱼鳞一样 。
- 眩(xuàn):迷惑,使眼花。
- 磷缁(lín zī ):原指因外界条件而受到影响,这里指清澈的水不易受到污染。
- 天人师:佛的名号之一,形容道德智能极高,可为天与人之师。在诗中代指道德智慧高深的人。
翻译
我生性就喜爱靠近水边,来到颍水旁觉得心意特别新奇。到任为官才十天的时间,有九天都在颍水河畔。 官吏和百姓笑着相互议论,说知州大人老了还如此痴傻。可知州大人其实并不痴傻呀,是这流水有着美妙动人的姿态。 颍水环绕着州郡十几里地,水流不湍急也不迟缓。上游的水径直流淌且清澈,下游的水弯曲流淌还泛着层层涟漪。 乘坐画船好像俯身对着明亮的镜子,笑着问水中的影子你是谁。忽然间水面涌起层层波纹,弄乱了我胡须和眉毛的倒影。 散开就好像出现了成百个苏东坡,一瞬间又都恢复到原来的模样。这难道是水薄情无义,不过是和我相互逗趣嬉戏罢了。 音乐、女色、气味之类的东西,常常让小孩子沉迷混乱心智。同样都是如同儿戏一般的事物,水中却很少受外界影响而改变。 赵、陈和两位欧阳先生,一同参拜道德智能高深的人。领悟精妙之处各自都有所收获,一起写了泛游颍水的诗篇。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任颍州知州时所作,生动地展现了他对颍水的喜爱以及泛舟颍水时的独特体验。诗的开篇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水的钟情以及来到颍水后的新奇之感。通过描写自己到任后频繁去往河边,引发吏民的“笑相语”,衬托出自己对颍水异乎常人的喜爱。
接着细腻地描绘颍水的姿态,无论是上流的“直而清”,还是下流的“曲而漪”,都展现了颍水灵动多变之美。在描写泛舟情境时,诗人将自己与水中倒影互动以及水波弄乱倒影的场景鲜活地呈现出来,富有情趣。而后通过对比,以声色臭味等易乱人心智的事物,突出颍水的清澈纯净,暗示自己在这自然美景中能保持本心。
最后提到赵、陈、欧阳等友人,一同与高尚之人交流,领悟妙理后共同赋诗,给诗歌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整首诗写景生动、情真意切,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又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