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并引

· 苏轼
茅茨破不补,嗟子乃尔贫。 菜肥人愈瘦,灶闲井常勤。 我欲致薄少,解衣劝坐人。 临池作虚堂,雨急瓦声新。 客来有美载,果熟多幽欣。 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 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 鴃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茅茨:茅草屋顶,指简陋的房屋。
  • 嗟子:感叹语气,你啊。
  • 菜肥人愈瘦:形容生活贫苦,即使食物丰盛也难以填饱。
  • 灶闲:炉灶空置,无人做饭。
  • 井常勤:经常有人打水,表示生活的忙碌。
  • 致薄少:赠送微薄的食物。
  • 解衣:脱下衣服,表示亲切。
  • 虚堂:空旷的厅堂,这里指建在池边的房屋。
  • 鴃舌:鸟名,又名杜鹃,叫声凄厉。
  • 黎母民:黎族人民,古代南方民族。

翻译

你的茅屋破旧未修,唉,你竟然贫穷至此。 菜蔬虽肥,你却瘦得可怜,炉火虽冷,你仍频繁汲水。 我想送你些微薄的食物,脱下衣服请你坐下共餐。 我在池边盖起一座小屋,雨急时瓦片的声音格外清新。 客人来访,满载美好,果子熟透,带来深深喜悦。 鲜红的荔枝剥开如玉肌,金黄的柑橘香气四溢。 如果你能学得杜鹃的叫声,或许就能成为我的邻居,共享黎民生活。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友人的关怀与同情之作。诗人通过描绘友人生活的艰辛,表达了对他的深深挂念。"菜肥人愈瘦"一句,生动展现了友人生活的贫困,而"临池作虚堂"则寄托了诗人希望帮助友人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诗人不仅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更希望能激发友人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鼓励他像杜鹃一样发出改变命运的啼鸣。整首诗情感真挚,富有哲理,体现了苏轼的人文关怀。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