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 苏轼
我归自南山,山翠犹在目。 心随白云去,梦绕山之麓。 汝从何方来,笑齿粲如玉。 探怀出新诗,秀语夺山绿。 觉来已茫昧,但记说秋菊。 有如采樵人,入洞听琴筑。 归来写遗声,犹胜人间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南山: 南面的高山,这里指苏轼曾居住的地方。
  • 山翠犹在目: 山的颜色仿佛还留在眼前。
  • 心随白云去: 心情随着飘动的白云游荡。
  • 梦绕山之麓: 梦境常常围绕着山脚。
  • 汝从何方来: 你从哪里而来?
  • 笑齿粲如玉: 笑容洁白如玉的牙齿。
  • 秀语夺山绿: 优美的言辞胜过山间的翠绿。
  • 茫昧: 模糊不清,这里指记忆模糊。
  • 秋菊: 秋天的菊花,可能有特别的寓意或情感关联。
  • 采樵人: 森林中的砍柴人。
  • : 可能是山洞,也可能象征隐秘之处。
  • 琴筑: 古代的两种乐器。

翻译

我刚从南山回来,那里的翠色仍然清晰可见。我的心跟着白云飘荡,梦境总是围绕着山脚下。你从何处而来,笑容如同美玉般灿烂。你掏出了新写的诗篇,那些优美的词句甚至比山的绿色还要夺目。醒来后,记忆变得模糊,只记得你说起秋天的菊花。那情景就像一个樵夫,在深山洞中聆听琴瑟的声音。当我把这些声音记录下来,它们比世间任何乐曲都要动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诗人与友人的互动,展现了他们共享的自然之美和诗意生活。苏轼以南山为背景,描绘了自己归来的感受,心境与山色融为一体。友人的出现带来欢笑和新诗,使得平凡的日常充满了艺术的气息。诗人运用比喻,将听琴筑的体验比作采樵人入洞,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诗意。最后,他强调这些记忆的珍贵,胜过了尘世的音乐,表达了对友情和自然之美的深深珍视。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