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州初别子由二首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语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近别不改容:近处分别时面庞依旧,没有明显变化。
- 远别涕沾胸:离别远方时,心中悲痛泪水湿透胸口。
- 咫尺不相见:即使距离很近,却无法相见。
- 宛丘:古地名,在今河南淮阳,苏轼曾在此任职。
- 六一翁:指欧阳修,因其晚年自号六一居士。
翻译
离别时近在咫尺,但面容不变,内心却已泪流满腔,仿佛与千里之外并无差别。人生本无定论,谁能想到离别之痛如此深重?当初我刚到宛丘,孩子们牵着我的衣角,欢快地跳舞,那时我就预感到会有今日的离愁。即使秋风已过,离别的遗憾仍然无尽。他们问我何时归来,我只能答以岁月东逝。离合如同周而复始的四季,忧喜交织,令人叹息。我感觉自己就像飘零的蓬草,忧虑使头发过早变白,再也见不到那位六一居士了。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与弟弟苏辙在颍州(今安徽阜阳)的初次离别之作。诗人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离别时的内心世界,从近别时的平静到远别后的悲痛,展现了兄弟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道出了离别之痛的真实感受。同时,诗中还寓含了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好友欧阳修的怀念。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体现了苏轼诗歌的感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