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煨(wēi):用微火慢慢地煮。
- 笾(biān):古代祭祀和宴会时盛果品等的竹器。
翻译
在长沙一天用微火煮着竹筐装着的竹笋,鹦鹉洲前的人还不知道这竹笋。赶快送来麻烦您用来做汤饼,那猫头形状的竹笋突兀得好似老鼠穿过篱笆。
赏析
这首诗生动有趣地描绘了一种长沙的特色竹笋。诗中说长沙有这种独特的用微火煮的笾笋,都还没被鹦鹉洲的人知晓。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笋的珍视,急着送给友人用来烹饪汤饼,并形容这笋的形状像猫头一样奇特。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将生活中的一个小事物刻画得颇具趣味,体现了苏轼一贯的诙谐与对生活细微处的敏锐观察力。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次韵德麟西糊新成见怀绝句 》 —— [ 宋 ] 苏轼
- 《 浣溪沙 · 十二月二日作三首酒醒又作二首 · 其四 》 —— [ 宋 ] 苏轼
- 《 和刘道原咏史 》 —— [ 宋 ] 苏轼
- 《 和陶杂诗十一首 》 —— [ 宋 ] 苏轼
- 《 次韵刘焘抚勾蜜渍荔支 》 —— [ 宋 ] 苏轼
- 《 送冯判官之昌国 》 —— [ 宋 ] 苏轼
- 《 半月泉:苏轼、曹辅、刘季孙、鲍朝懋、郑嘉会、苏固同游,元祐六年三月十一日 》 —— [ 宋 ] 苏轼
- 《 减字木兰花 · 琵琶绝艺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