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字数来作诗,是一种和诗的方式。
-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 千之侄:指名叫千之的侄子。
- 松楠:松树和楠木,常用于形容高大、坚韧的树木。
- 深复深:形容江边松楠树林的幽深。
- 风雨作龙吟:比喻风吹雨打的声音像龙鸣一样。
- 老干:老树的主干。
- 菌:这里指寄生在树干上的菌类,可能暗指岁月侵蚀。
- 孙枝:新长出的树枝。
- 归隐计:归隐的打算。
- 青衫:古代官员低级时穿的蓝色官服,这里代指官职。
- 济时心:拯救时局的决心或抱负。
- 三千牍:形容大量文章,牍是古代书写材料。
- 仄席:不安席,形容心情焦虑或忧虑。
- 似今:如同现在,指当今社会的世态。
翻译
江边的松树和楠木越来越繁茂,风雨交加时仿佛龙在低吟。岁月匆匆,老树干上已长满了菌类,新生的枝条正渴望破林而出。虽然我满头白发还未决定归隐,但心中仍怀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关上门,我尝试着撰写三千篇文章,如今寻求志同道合的人却如此艰难。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以和诗的形式回应弟弟苏辙,内容中流露出诗人对侄子成长的关注和对自己仕途的感慨。前两句描绘了江边松楠的景象,寓言般地表达了对侄子坚韧品质的期许。中间四句通过树木的生长比喻自己年华老去但仍怀有壮志,而白发与青衫的对比,展现出诗人虽有归隐之心,但未放弃济世救民的责任感。最后一句叹息人才难得,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家族未来的期待,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体现了苏轼诗人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