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潮阳吴子野出家
予昔少年日,气盖里闾侠。
自言似剧孟,叩门知缓急。
千金已散尽,白首空四壁。
烈士叹暮年,老骥悲伏枥。
妻孥真敝屣,脱弃何足惜。
四大犹幻座,衣冠矧外物。
一朝发无上,愿老灵山宅。
世事子如何,禅心久空寂。
世间出世间,此道无两得。
故应入枯槁,习气要除拂。
丈夫生岂易,趣舍志匪石。
当为狮子吼,佛法无南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里闾:里巷,乡里。
- 剧孟:汉代著名游侠。
- 妻孥:妻子和子女。
- 敝屣(bì xǐ):破旧的鞋子,比喻毫无价值的东西。
- 四大: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
- 矧(shěn):况且。
翻译
我曾经在少年的时候,气概能压倒乡里的侠客。自称好似剧孟,敲门就知道事情的缓急。千两黄金已经用尽,到老了只有空荡的四壁。有壮志的人叹息到了暮年,老了的骏马悲伤地伏在马槽上。妻子和子女就像破旧的鞋子,舍弃他们也没什么值得可惜的。四大就如同虚幻的座位,衣服帽子更何况是身外之物。一旦发起无上的志向,希望终老在灵山上的住所。世间的事又能怎么样呢,禅心长久以来已是空寂。世间和出世间,这两种道不能同时得到。所以应该变得枯瘦憔悴,习性要除去和拂拭。大丈夫出生哪里是容易的,取舍的志向坚定不移如石头。应当像狮子怒吼,佛法是没有南北之分的。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对潮阳吴子野出家的感慨和思考。诗中回忆了自己年少时的豪迈,以及英雄暮年的感慨。接着描述了吴子野对妻儿、外物的舍弃,表达了他对佛家之道的追求和超脱。诗中强调了禅心的空寂,以及世间道和出世间道不可兼得,意味着修行需要舍弃很多。最后提到大丈夫的坚定志向和佛法的无边界。整体风格豪放而富有哲理,体现了苏轼对人生和佛法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
苏轼的其他作品
- 《 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生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不知为谁而作也?和一首 》 —— [ 宋 ] 苏轼
- 《 十月二日,将至涡口五里所,遇风留宿 》 —— [ 宋 ] 苏轼
- 《 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馀,复忝郡寄,再经除夜,庭事萧然,三圄皆空,盖同僚之力,非拙朽所致。因和前篇呈公济子侔二通守 》 —— [ 宋 ] 苏轼
- 《 书李公择白石山房 》 —— [ 宋 ] 苏轼
- 《 句:戏村校书七十买妾 》 —— [ 宋 ] 苏轼
- 《 沐浴启圣僧舍,与赵德麟邂逅 》 —— [ 宋 ] 苏轼
- 《 临安三绝将军树 》 —— [ 宋 ] 苏轼
- 《 傅尧俞济源草堂 》 —— [ 宋 ]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