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

· 苏辙
客从筠溪来,攲仄困一叶。 忽逢章贡馀,滉荡天水接。 风霜出洲渚,草木见毫末。 势奔西山浮,声动古城嶪。 楼观却相倚,山川互开阖。 心惊鱼龙会,目送凫雁灭。 遥瞻客帆久,更悟江流阔。 史君东鲁儒,府有徐孺榻。 高谈对宾旅,确论精到骨。 馀思属湖山,登临寄遗堞。 骄王应笑滕,狂客亦怜勃。 万钱罄一饭,千金卖丰碣。 豪风相凌荡,俳语终仓猝。 事往空长江,人来逐飞楫。 短篇竟芜陋,绝景费弹压。 但当倒罂瓶,一醉付江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筠溪(yún xī):地名。
  • 攲仄(qī zè):倾斜不平。
  • 章贡:章水和贡水的并称,赣江的源头。
  • 滉荡(huàng dàng):形容水广大无边的样子。
  • 洲渚(zhōu 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 (yè):高耸的样子。
  • 史君:对知府的尊称。
  • 徐孺榻:后汉徐稺(稚)字孺子,为豫章郡隐士。太守陈蕃不接宾客,唯徐稺来特设一榻,徐稺去则将榻悬起。后因以“徐孺榻”为礼贤下士之典。

翻译

客人从筠溪而来,在倾斜不稳的一叶扁舟上困顿不堪。忽然遇到了章水和贡水的余流,广阔的水面与天空相接。风霜从水中的小块陆地吹出,草木的细微之处都能看清。水势奔向西山浮动着,声音惊动了古老的城墙,使它高耸。楼阁和观景台相互依靠,山川相互开合。心中惊讶鱼龙聚会,目光追随凫雁消失。远远地眺望客船很久,更领悟到江流的宽阔。这位知府是东鲁的儒者,府中有像徐孺榻那样礼贤下士的典故。他高谈阔论面对宾客和旅人,论断精确到骨子里。我余下的思绪属于湖山,登上高处寄托在残存的城墙上。骄傲的诸侯王应该会笑话滕地,狂放的客人也会怜悯王勃。花费万钱只为吃一顿饭,用千金卖掉丰富的石碑。豪迈的风气相互冲击,诙谐的话语最终仓促结束。往事已空,只有长江依旧流淌,人们前来追逐飞驰的船桨。这首短篇诗最终还是粗糙浅陋,绝妙的景色难以完全描绘。只应当倾倒酒瓶,一醉之后交付给江上的明月。

赏析

这首诗以客人的行程开篇,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诗中通过对水势、山川、楼观、鱼龙等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宏大的气势和动态的美感。同时,诗中还提到了史君的高谈和徐孺榻的典故,增添了文化内涵。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如“事往空长江,人来逐飞楫”,体现了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思考。整首诗意境开阔,语言生动,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人文历史的思索,最后以洒脱的态度“但当倒罂瓶,一醉付江月”作结,表现出一种豁达的心境。

苏辙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