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
草没河堤雨暗村,寺藏修竹不知门。
拾薪煮药怜僧病,扫地焚香净客魂。
农事未休侵小雪,佛灯初上报黄昏。
年来渐识幽居味,思与高人对榻论。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草没(mò)河堤:野草长得淹没了河堤。没,淹没。
-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高 。
- 侵小雪:接近小雪节气。侵,接近。
- 佛灯初上:佛寺里的灯刚刚点亮。
- 高人:这里指清顺僧,是品德高尚、超凡脱俗的人。
翻译
野草淹没了河堤,雨水让村庄变得昏暗,那座藏在修长竹林里的寺庙,使人很难找到它的门。我怜惜生病的僧人,帮忙拾柴煮药;打扫地面、点燃香火,让客人烦躁的灵魂也变得洁净安宁。农事还没有停歇,不知不觉已接近小雪节气,寺庙里的佛灯刚刚亮起,宣告黄昏的来临。这些年我渐渐体会到幽居生活的独特韵味,真希望能与像清顺这样的高僧对床而坐,倾心交谈探讨各种道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水陆寺的所见所感 。首联通过“草没河堤”“雨暗村”描绘出一幅幽僻又带着些朦胧黯淡的乡村画面,“寺藏修竹不知门”进一步渲染出寺庙的清幽静谧,富有神秘色彩。颔联中“拾薪煮药”和“扫地焚香”两个细节,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对僧人病体的关怀以及寺庙环境的清修,借此也衬托出诗人内心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颈联将农事与小雪节气、佛灯与黄昏相联结,让尘世生活与寺庙的清幽形成巧妙的对照,既展现了时间的流转,又暗示出尘世与佛门不同的生活情境。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在历经沧桑后,逐渐领悟到幽居生活的美好滋味,渴望与清顺这样的有道高僧深入交流,反映出诗人对精神境界追求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景交融,用词质朴却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