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除夜: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即除夕之夜。
  • 野宿: 在野外露宿。
  • 常州: 当时的一个州府,今江苏常州。
  • 行歌: 边走边唱。
  • 野哭: 指野外哀哭之声。
  • 守岁: 除夕夜守夜到天明,以迎接新的一年。
  • 乡音: 家乡的口音。
  • 重衾: 叠盖的被子。
  • 新沐: 刚刚洗完澡。
  • 发稀: 头发稀疏。
  • 残灯: 马上要熄灭的灯。
  • 嫌客: 排斥客人。

翻译

在除夕之夜,野外的歌声和哭声交织成悲凉的景象,远处的灯火和低垂的星星渐渐暗淡下来。生病的眼睛让我无法入睡,不是因为守岁,而是深深的思乡之情让我痛苦。盖着厚厚的被子,脚却感到寒冷,知道霜冻很重;洗完澡后,头发的稀疏让我更加感伤。感激那盏即将熄灭的灯,它没有嫌弃我这个过客,陪伴我度过这孤寂的一夜,仿佛是我在茫茫人海中的唯一依靠。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除夕夜宿于常州城外时所作,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疾病缠身、思乡心切的复杂情感。通过描绘行歌野哭的凄凉画面,反映出社会动荡时期人们的苦难生活。诗人以“病眼”、“乡音”、“发稀”等细节刻画自己的孤独和无奈,同时借“残灯”象征温暖和希望,表现了即使在困境中,也依然对生活抱有期待。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苏轼的诗才和人生哲理。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