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嘉州

· 苏轼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 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 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阗阗(tián tián):形容鼓声、喧嚣声。这里指早晨出发时击鼓的喧闹声。
  • :指旗帜在风中飘动。
  • 画旃(zhān):有画饰的旗帜。
  • 往意:前行的意兴。
  • 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南。
  • 蛮江:指流经四川乐山一带的江水,古称此地为蛮地,故有此称。
  • 可怜:可爱。
  • 佛脚:乐山大佛脚下,乐山大佛在嘉州(今乐山)。
  • 旷荡:广阔空旷。
  • :到达。
  • 野市:乡村集市。
  • 禅客:指僧人。
  • 钓台:钓鱼的高台。

翻译

清晨出发,鼓声响个不停,西风吹拂着画有图案的旗帜猎猎飘扬。故乡已经在身后渐渐飘远,我前行的意兴浩渺无边。那锦水细流,越发看不见了,蛮江的江水清澈可爱。江水奔腾流过乐山大佛的脚下,奔涌到广阔无垠的平川。乡村集市上有僧人往来,我在钓台边寻觅那傍晚的云烟。彼此约定一定会先到达,长久站立在那里,听着潺潺的流水声。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初次离开嘉州时所作,生动地描绘了一路的见闻和感触。开篇“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通过对出发时热闹场景和旗帜在风中飘扬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启程的蓬勃氛围。中间部分对沿途江水的描写,“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细腻地刻画出江水的不同形态,锦水渐远渐失,蛮江清澈动人,展现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色变化。“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写江水奔腾气势,既描绘出自然的壮观,也透露着诗人对前路开阔的憧憬。后半部分引入了旅途中遇到的人物“野市有禅客”,以及寻觅之景“钓台寻暮烟” ,增添了旅途生活的闲适和悠远意境。最后 “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表达了对目的地的期待和相伴的约定,而流水潺潺又映衬出一种静谧和悠然。整首诗既有对旅途风光的细致描绘,又蕴含了诗人初离故乡的复杂情感,既有勇往直前的豪情,又有淡淡的眷恋,展现了青年苏轼细腻的情感和开阔的心境 。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