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张安道读杜诗

· 苏轼
《大雅》初微缺,流风困暴豪。 张为词客赋,变作楚臣《骚》。 展转更崩坏,纷纶阅俊髦。 地偏蕃怪产,源失乱狂涛。 粉黛迷真色,鱼虾易豢牢。 谁知杜陵杰,名与谪仙高。 扫地收千轨,争标看两艘。 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跑。 尘暗人亡鹿,溟翻帝斩鳌。 艰危思李牧,述作谢王褒。 失意各千里,哀鸣闻九皋。 骑鲸遁沧海,捋虎得绨袍。 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 迂疏无事业,醉饱死游遨。 简牍仪型在,儿童篆刻劳。 今谁主文字,公合抱旌旄。 开卷遥相忆,知音两不遭。 般斤思郢质,鲲化陋鯈濠。 恨我无佳句,时蒙致白醪。 殷勤理黄菊,未遗没蓬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大雅》:《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这里代指古代优秀的文学传统。
  • 流风:指前代流传下来的风尚、传统。
  • 困暴豪:受到残暴豪强的抑制破坏。
  • 张为:唐代诗人,曾著《诗人主客图》。
  • 词客赋:文人的辞赋创作。
  • 楚臣《骚》:指屈原创作的《离骚》 ,屈原为楚国臣子。
  • 展转:同“辗转”,形容事物逐渐变化、周转。
  • 纷纶:杂乱纷繁的样子。
  • 俊髦(máo):指杰出的人才,这里指文坛众多出色的人物。
  • 蕃(fán)怪产:滋生许多怪异的产物。
  • 豢(huàn)牢:饲养牲畜的圈栏,这里指容易喂养的东西,比喻浅易的文学作品。
  • 杜陵杰:指杜甫,杜陵是杜甫的祖籍,杜甫常自称“杜陵野老”。
  • 谪仙:指李白,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
  • 千轨:众多车辙,比喻众多流派风格的文学创作。
  • 争标:竞渡比赛,这里指诗人之间争胜求名。
  • 亡鹿:比喻失去政权。“尘暗人亡鹿”用来形容社会的动荡不安。
  • 溟(míng)翻:大海翻腾。
  • 帝斩鳌(áo):传说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这里形容天地间的重大变化。
  •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这里用以代表有才能的贤士。
  • 王褒: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这里借指擅长文学创作的人。
  • 九皋(gāo):深远的水泽淤地,“哀鸣闻九皋”形容鸣声传得很远。
  • 骑鲸:传说李白醉酒骑鲸升仙,这里用来代指李白。
  • 捋(luō)虎:“捋虎须”表示冒险行为,这里大概说杜甫经历艰辛。
  • 绨(tí)袍:厚缯制成的长袍,这里典故源于“范雎和须贾”的故事,此句含义较隐晦。
  • 屠龙手:比喻技艺高超的人,称赞杜甫文笔不凡。
  • 马曹:管马的小官,这里说杜甫做小官职。
  • 游遨:游乐。
  • 简牍: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这里指书籍、诗文作品。
  • 仪型:楷模、典范。
  • 篆刻:这里指小孩子学习写作。
  • 般(bān)斤:“般”同“班”,即鲁班,“般斤”指高超的技艺。
  • 郢(yǐng)质:楚郢都人,这里指理想的对手;“般斤思郢质”意思是像鲁班期待郢都人那样,希望有好的对手。
  • 鲲(kūn)化:鲲变化为鹏,象征宏大的变化。
  • 鯈(tiáo)濠:“鯈”即鲦鱼,“濠”指濠水,“鲲化陋鯈濠”意思是鲲鹏变化比鲦鱼游荡境界高远。
  • 白醪(láo):白色的浊酒。

翻译

古代优秀的文学传统最初出现微小缺失,优良风尚遭受残暴豪强的阻困。 张为等文人进行辞赋创作,风格演变成如屈原《离骚》那般。 随后文学传统辗转变化、愈发衰败,众多文坛才俊层出不穷。 那些偏远之地滋生许多怪异的作品,文学源流如同狂涛般混乱失控。 华丽的辞藻掩盖了事物纯真面貌,浅易的作品如同易养的鱼虾般泛滥。 谁能料到杜甫这杰出之才,声名与李白一样崇高。 如同清扫地面规整众多车辙,又似竞渡比赛看两艘船只争胜。 诗人向来多穷苦,似乎是上天有意让他们奔波劳累。 社会动荡如尘烟昏暗中人丢失政权,天地巨变像大海翻腾天帝斩杀巨鳌。 在艰难危险时刻会想起李牧这样的贤才,文学创作方面谢过王褒这样的文人。 人们失意时相距千里,哀伤的鸣叫能传到深远之地。 李白如骑鲸畅游沧海般超凡,杜甫历经艰辛。 杜甫是文笔高超的文学大家,却只做着如管马小官那般的微职。 为人迂阔疏放没有大事业成就,在醉饱游乐中度日。 但他的诗文作品典范长存,而儿童们还在辛苦学习写作。 如今谁能主导文坛潮流?您(张安道)正适合扛起大旗引领。 打开书卷就遥遥想起远方的您,可惜我们这知音之人都未遇见良机。 就像鲁班期待郢都人般希望有理想对手,鲲鹏变化远非鲦鱼游荡可比。 只恨我没有美妙的佳句,时常承蒙您送来白色的浊酒。 您殷勤打理黄菊,没有让它埋没在蓬蒿之中。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次韵张安道之作,围绕诗歌发展历程及杜甫、李白等诗人展开。开篇描绘文学传统从初期微小变化到后来的混乱衰败,为引出杜甫做铺垫。诗中高度赞扬杜甫地位与李白相当,他们在诗坛成就可比作规整车辙和竞渡争标。 诗人用大量比喻和典故展现社会变迁和文人的种种遭遇,如“尘暗人亡鹿,溟翻帝斩鳌”描绘动荡巨变,借李牧、王褒等说明文人处境和才学。对李白、杜甫也各有描述,形象刻画二人不同人生经历和风采,叹惜杜甫才高却只任微官。 苏轼还把目光拉回现实,提及文坛现状和对张安道的推崇,表示其应主掌文字;又表达对知音难遇的感慨 ,把自己与张安道的关系比作“般斤思郢质”,渴望有所交流。同时不乏对自身无佳句的遗憾,感恩张安道送酒以及感受到其高雅生活品味。整首诗既展现文学史的思考,也蕴含对朋友的情谊,体现苏轼诗歌丰富内涵与深厚文学功底 ,兼具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