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章子:指章惇,苏轼的朋友,当时担任官职。
- 渠:他,指章惇。
- 苦道:苦苦地说,极力描述。
- 商人:这里指章惇,因其职务与商人相关。
- 望汝来:期待你的到来。
- 说客:游说之人,此处指章惇。
- 惭直道:因直言而感到惭愧。
- 逋翁:逃亡的老人,苏轼自比。
- 厌凡才:对一般的才能感到厌倦。
- 夷音:指非中原的语言,这里可能暗指章惇的口音。
- 瘿:颈部肿大的疾病,也可能代指地方风俗。
- 颈腮:脖子和脸颊,这里指人的容貌特征。
- 《答策》: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答题文章。
- 不堪:不能胜任,不适合。
- 宜落此:应该落在这样的境地。
- 上书:向朝廷呈递奏章。
- 求免:请求免除职务。
翻译
最近从章惇那里听说,他一直盼望着你(指子由)能去商州任职。他作为游说者,似乎因为无法说服你而感到惭愧,因为他觉得自己太直率了。而我这个老朋友(逋翁),已经很久没有出仕,对那些平庸的才能感到厌倦。他的外地口音只能让我们勉强知道他的姓名,至于那种特有的风俗,我们根本无法分辨他们的脖子和脸颊。他的文章《答策》显然不适合当前的职位,连他自己都觉得自己应该被免职,现在他还写信请求免除职务,这又能怎么样呢?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病中听到弟弟苏辙(子由)得到调任但不愿赴任商州的消息后所作。诗人通过描绘章惇的期待和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对子由处境的理解以及对官场现实的讽刺。诗中“惭直道”、“厌凡才”等词,体现了苏轼对世态人情的洞察,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弟弟的担忧和关心。诗人以自身的“逋翁”身份,暗示了对官场繁复规矩的厌倦,而对“夷音”和“瘿俗”的描述,则寓言性地揭示了地域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以及官场中复杂的人际关系。最后两句,以自嘲的方式,对子由的困境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的豁达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