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

· 苏轼
夏畦流膏白雨翻,北窗幽人卧羲轩。 风轮晓长春笋节,露珠夜上秋禾根。 从来白发有公道,始信丹经非妄言。 此身法报本无二,他年妙绝兼形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夏畦:夏天的菜园。
  • 膏白雨:形容雨水滋润,如膏脂般洁白。
  • 北窗:北方窗户,指室内。
  • 幽人:隐士或闲适之人。
  • 羲轩:羲和、轩辕,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太阳神,这里代指日光。
  • 风轮:指风车,这里可能指风吹动竹林的声音。
  • 春笋节:春天竹笋生长的样子。
  • 露珠:夜间植物叶片上的水珠。
  • 秋禾:秋天的稻谷。
  • 公道:自然规律,公正的道理。
  • 丹经:道教修炼的秘籍。
  • 法报:佛教术语,指因果报应。
  • 妙绝:极妙,无比高超。
  • 形魂:形体与灵魂。

翻译

夏日菜园里,白雨倾盆滋润着土地,北窗边的我如同隐逸的贤者,沐浴着温暖的日光。清晨的风声仿佛是竹林的赞美诗,新生的春笋在微风中欢快地拔节;夜晚,露珠悄悄爬上稻谷的根部,静谧而生机盎然。一直以来,我深知白发的增加自有其自然法则,也开始相信那些关于修炼长生的道教经典并非空谈。我的身体和心灵的报答,本就源自同样的道理,未来的某一天,我将达到一个超越形体与灵魂的极高境界。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与弟弟苏辙(字子由)的唱和之作,以月夜梳头为题,寓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描绘夏雨、风竹、露珠等自然景象,展现了生机勃勃的季节变化,同时也暗含了时光流转、生命成长的主题。诗中对自然规律的感慨和对道教修炼的思考,反映出苏轼对生命、时间以及修行的深刻理解。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哲理韵味。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