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送千乘千能

· 苏辙
少年食糠覈,吐去愿一官。 躬耕遇敛穫,不知以为欢。 谓言一飞翔,要胜终屈蟠。 朝廷未遑入,江海失所安。 多忧变华发,照影惭双鸾。 恩从万里归,独喜大节完。 日食太仓米,箧中有馀纨。 奇穷不当尔,自信处此难。 长女闻孀居,将食泪滴槃。 老妻饱忧患,悲吒摧心肝。 西飞问黄鹄,谁当救饥寒。 二子怜我老,辇致心一宽。 别久得会合,喜极成辛酸。 忽闻倚门望,有书惊岁阑。 深情见缓急,欲报非琅玕。 劝尔勤孝友,慎毋慕衣冠。 渊渟自成井,放泻当生澜。 岂有白雪驹,举足无和銮。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糠覈(hé):指粗劣的食物。“覈”同“核”,在诗中指带壳的谷粟之类。
  • 敛穫(huò):收获,收割庄稼 。“穫”是“获”的繁体字。
  • 屈蟠:屈曲盘绕,这里指处境困窘不得舒展。
  • 未遑(huáng):无暇,没有时间。
  • 双鸾:传说中象征祥瑞的神鸟,这里借指镜子,意为照镜子看到自己。
  • 悲吒(zhà):悲愤呼唤。“吒”通“咤”。
  • 渊渟(tíng):指水静止不流,这里说人如果能沉稳就如静止的水,自然能自成格局。渟,水积聚而不流动。
  • 和銮(luán):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銮”,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和”。

翻译

年轻时吃着粗劣的糠粟,就盼望着能谋得一官半职摆脱困境。亲身耕种等待收获时节,却不觉得这是一种乐趣。我曾以为人生能够一飞冲天,胜过长久被困窘迫不得志。然而还没来得及进入朝廷施展抱负,在江湖漂泊中又失去了安宁。诸多忧患让头发都变白了,对着镜子看到自己的模样,不禁感到惭愧。

有幸蒙恩从万里之外归来,庆幸的是自己始终坚守大节。如今每日吃着朝廷供给的太仓米,箱子里还有多余的绸缎。这般奇特的穷困不应持续如此,可要自信地安然处在这境地也实在艰难。

长女听闻我鳏居,要吃饭时泪水滴落在盘子里。老妻饱经忧患,悲痛的呼喊让人心肝俱碎。望着向西飞的黄鹄发问,谁能来拯救我们于饥寒之中?两个儿子怜悯我年老,用车接我来让我心中稍感宽慰。分别很久后得以会合,喜悦到极致却又生出满心的辛酸。忽然听说家人倚靠着门盼望着我,收到家书惊讶又感叹一年将尽。

这份在艰难中体现出的深情让人看到亲情的珍贵,想要报答却没有美玉般珍贵的东西。我劝你们要勤勉地践行孝悌友爱之道,千万不要盲目羡慕那些达官贵人。为人若能沉稳就如平静的井水自成格局,要是肆意放纵就会生出波澜。哪有白色的宝马,迈开步子却没有和谐的铃铛声相伴呢?

赏析

这首诗是苏辙次韵苏轼送千乘千能之作,苏辙以自身经历为线索,情感真挚深沉,字里行间尽显人生的艰难沧桑与对亲情的珍视。开篇叙述早年贫苦与对出仕的渴望,继而写人生的起伏与理想的落差,展现了仕途的坎坷与命运的波折。诗中描述家人处境的片段感人至深,如长女孀居的痛苦、老妻的悲愤,深刻反映出家庭在困境中的艰难。作者又通过写二子照顾自己的场景,流露出亲情带来的温暖与慰藉,让喜悦与辛酸交织的复杂情感更加真挚。“深情见缓急,欲报非琅玕”直接抒发对亲情的感恩与报答的无力。劝诫之语将人生感悟融入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以渊渟放泻、白雪驹和銮等意象,劝人注重内在品质与孝悌友爱。整首诗语言朴实,用生活细节勾勒人生画卷,情感细腻深沉,兼具生活气息与思想深度。

苏辙

苏辙

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