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
我友二三子,兼有仕未仕。
青松出林秀,岂独私与己。
敛然不求人,而我自罍耻。
临风忽长鸣,谁信日千里。
江行视渔父,但自正纲纪。
持纲起万目,鲂鳟皆可止。
老成日就衰,所馀殆难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 子瞻:苏轼的字。
- 渊明: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 仕:做官。
- 敛然:端谨、严肃的样子 。
- 罍耻:因未能像酒器满而不外溢那样尽善尽美而感到羞愧。罍(léi),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
- 纲纪:原指鱼网上的总绳和纪绳,这里比喻法度。
- 万目:指鱼网众多的网眼。
- 鲂鳟:鲂(fáng),一种淡水鱼;鳟(zūn ),也是一种鱼类。
- ** 老成:指年高有德的人 。**
翻译
我有两三位朋友,有的出仕当官,有的还未踏入仕途。
他们就像挺拔于山林间的青松,卓然秀出,并非只为一己之私。
他们收敛端正,从不求取他人,相比之下我却因自己未能尽善尽美而深感羞愧。
他们好似临风突然长鸣的骏马,谁能相信它们其实日行千里。
在江面上看那渔父捕鱼,只专注于端正拉网的总绳。
只要拉起总绳带动众多的网眼张开,鲂鱼、鳟鱼等各种鱼儿都能捕获。
那些年高有德的人日益衰老,他们仅存的力量大概也难以依靠了 。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苏辙对友人君子之风的赞美。开篇点明友人情况有仕与未仕之分,接着用“青松出林秀”的形象比喻,将友人比作出众的青松,言其品德高尚、不自私。“敛然不求人”描述友人端正谦逊、独立自处的品格,让诗人“自罍耻”,凸显诗人对友人风范的推崇以及自感不足。以“临风忽长鸣”的骏马为喻,暗示友人才华内敛却出众非凡。“江行视渔父”用渔父捕鱼专注纲纪,隐喻为人行事应抓住关键。最后提到“老成日就衰”,流露出面对人才衰老的担忧,也暗示后继之人需扛起责任,整首诗从夸赞友人品德才能,到引发对现实人才状况的思考,意蕴丰富,展现出作者精妙的表达和深沉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