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诗 其二
吾死不须哭,徒劳枉却声。
祇用四片板,四角八枚丁。
急手涂埋却,臭秽不中亭。
墓内不须食,麦酒三五瓶。
时时独饮乐,饮尽更须倾。
只愿长头醉,作伴唤刘伶。
你道生胜死,我道死胜生。
生即苦战死,死即无人征。
十六作夫役,二十充府兵。
碛里向前走,衣钾困须擎。
白日趁食地,每也悉知更。
铁砵淹甘饭,同火共分诤。
长头饥欲旺,肚似砍穷坑。
遗儿我受苦,慈母不须生。
相将归去来,间不浮可亭。
妇人因重役,男子从征行。
带刀拟开煞,逢阵即相刑。
将军马上死,兵灭地君营。
血流遍荒野,白骨在边庭。
去马游残迹,空留纸上名。
关山千万里,影绝故乡城。
生受刀光苦,意里极皇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祇(zhǐ):同“只”。
- 却:此处有“去”“了”的意思。
- 亭:此处指好、妥当。
- 碛(qì):沙漠。
- 钾(jiǎ):同“甲”,铠甲。
- 砵(bō):钵。
- 诤(zhèng):争吵。
- 砍穷坑:形容非常饥饿的样子。
- 间不浮可亭:大概是说不安定不可靠。
翻译
我死了不必哭泣,那只是白白地浪费声音。只用四块木板,四个角用八枚钉子。赶紧匆忙掩埋掉,因为很臭秽不妥善。墓里不需要食物,只要三五瓶麦酒。时常独自饮酒快乐,饮完了再倒上。只希望长久醉着,作伴能叫上刘伶。你说活着比死好,我却说死比活着好。活着就会苦苦地征战死,死了就不会再被征兵。十六岁去服劳役,二十岁充当府兵。在沙漠里向前行进,身上铠甲沉重需要举着。白天找吃饭的地方,每天也知道报更。铁钵装着难吃的饭,一起吃还经常争吵。长时间饥饿得厉害,肚子像极了深凹的坑。留下孩子我在受苦,慈母也不必活下去了。一起将要回去吧,不安定不可靠。妇人因为沉重的劳役,男子跟着去征战。带着刀准备去杀戮,遇到阵仗就相互残杀。将军在马上死去,士兵被灭地也被君王占有。鲜血流遍荒野,白骨在边疆。离去的马留下残迹,只空留纸上的名声。关山千万里,影子也远离故乡的城。活着遭受刀光的痛苦,心里极其惶恐不安。
赏析
这首诗用质朴甚至有些粗粝的语言,描述了生活的苦难、战争的残酷以及对生死的独特看法。诗中通过描述服劳役、征战的艰辛,如“十六作夫役,二十充府兵。碛里向前走,衣钾困须擎”,展现了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死者认为死比生好,反映出对现实痛苦的无奈和逃避心理。同时,通过对战场惨烈状况“血流遍荒野,白骨在边庭”等描写,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整首诗语调低沉,充满悲观情绪,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状况的某种写照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