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浔阳还都道中作诗

昨夜宿南陵,今旦入芦洲。 客行惜日月,崩波不可留。 侵星赴早路,毕景逐前俦。 鳞鳞夕云起,猎猎晚风遒。 腾沙郁黄雾,翻浪扬白鸥。 登舻眺淮甸,掩泣望荆流。 绝目尽平原,时见远烟浮。 倏忽坐还合,俄思甚兼秋。 未尝违户庭,安能千里游。 谁令乏古节,贻此越乡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南陵:地名,在今安徽繁昌县西。
  • 芦洲:芦草丛生的沙洲。
  • 崩波:奔腾的波浪,这里指时光如奔腾的波浪般流逝。
  • 侵星:天未亮,星未落时,即披星戴月。
  • 毕景(yǐng) :“景”同“影”,毕景指日落时。
  • 前俦(chóu):前行的同伴。
  • 鳞鳞:云密集重叠貌。
  • 猎猎:形容风声。
  • 遒(qiú):强劲有力。
  • 腾沙:飞扬的黄沙。
  • :形容黄雾浓重。
  • 登舻(lú):登上船头。舻,船前头。
  • 淮甸:淮河附近地区。甸,古时称郊外之地。
  • 掩泣:掩面哭泣。
  • 荆流:长江水流。荆,指代长江流域,因为古有荆江之称 。
  • 绝目:极目远望。
  • 倏(shū)忽:很快地,忽然。
  • 俄思:片刻之间的思绪。
  • 兼秋:犹言比秋天更深的愁绪。
  • 户庭:家门。
  • 古节:古人坚守的节操。
  • 贻(yí):遗留。

翻译

昨夜我投宿在南陵,今日清晨便进入芦洲。 出门在外的人总是珍惜时光,而时光如奔腾的波涛不肯停留。 我披星戴月赶早出行,日落时分还追逐着前行的同伴。 傍晚时云朵层层涌起,猎猎风声强劲有力。 飞扬的黄沙弥漫成一片黄雾,白鸥在翻涌的波浪上飞舞。 我登上船头眺望淮河附近的田野,掩面哭泣望着长江的水流。 极目望去尽是一片平坦的原野,有时能看见远处烟雾飘浮。 转眼间视野中的景象又会合在一起,片刻之间愁思比秋日更深愁。 我从前从未离开过家门,怎会想到能踏上这千里远游之路。 到底是谁让我缺乏古人坚守的高尚节操,而让我承受这远离故乡的忧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从浔阳返回京都途中所作,全诗情景交融,生动地描绘了旅途的见闻和内心的愁绪。开篇点明行程,从昨夜到今晨,体现出行程的匆忙,“客行惜日月”直抒客子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借“崩波”比喻时光不可留,形象又贴切。

中间部分对旅途景色展开细腻描写,“鳞鳞夕云起,猎猎晚风遒。腾沙郁黄雾,翻浪扬白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又带有几分萧瑟的画面,夕云、晚风、黄沙、白鸥、怒浪,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接着“登舻眺淮甸,掩泣望荆流”,由景入情,通过描绘作者登船远眺时掩面哭泣的情景,直接抒发内心的忧伤。“绝目尽平原,时见远烟浮”又是对远景的勾勒,营造出一种空旷、孤寂的意境。

诗的后半部分侧重于内心愁思的深化,“倏忽坐还合,俄思甚兼秋”用瞬间的变化,表现愁思之深沉急切。最后追溯忧愁根源,反思自己离开故乡是因为缺乏古人坚守的节操,“贻此越乡忧”则点明是自己招致了这远离家乡的忧愁,增添了一丝内省和无奈。整首诗以行途为线索,景因情设,情随景生,深刻表达了诗人羁旅之愁和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鲍照

鲍照

南朝宋诗人,字明远,人称鲍参军,东海郡人(今属山东兰陵县长城镇)。南朝宋元嘉(公元424年—公元453年)中,刘义庆以他为国侍郎。其后成为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由于任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南朝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刘子顼遵奉其兄刘子勋为正统的宋帝,出兵攻打建康的宋明帝(泰始元年底弑杀凶暴的前废帝刘子业,自立为帝),参加了所谓的“义嘉之难”(义嘉为刘子勋年号)。刘子勋与刘子顼在同年兵败被杀,鲍照也在刘子顼的军中被乱兵杀害。 ► 18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