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为之送笔戏赠

阎生作三副,规摹宣城葛。 外貌虽铣泽,毫心或粗粝。 功将希栗尾,拙乃成枣核。 李庆缚散卓,含墨能不泄。 病在惜白毫,往往半巧拙。 小字亦周旋,大字难曲折。 时时一毛乱,乃似逆梳发。 张鼎徒有表,徐偃元无骨。 模画记姓名,亦可应仓卒。 为之街南居,时通铃下谒。 晴轩坐风凉,怪我把枯笔。 开囊扑蠹鱼,遣奴送一束。 洗砚磨松煤,挥洒至日没。 蚤年学屠龙,适用固疏阔。 广文困齑盐,烹茶对秋月。 略无人问字,况有客投辖。 文章寄呻吟,讲授费颊舌。 閒无用心处,雌黄到笔墨。 时不与人游,孔子尚爱日。 作诗当鸣鼓,聊自攻短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阎生:这里指制笔的工匠。
  • 规摹:模仿,仿照。(“摹”读音:mó)
  • 宣城葛:宣城产的葛,此处可能指宣城产的某种制笔材料,或以此类推的某种制笔标准。
  • 铣(xǐ)泽:光泽鲜明。
  • 毫心:笔心,笔头的中心部分。
  • 粗粝(lì):粗糙。
  • :希望达到,此处可理解为追求。
  • 栗尾:用栗鼠尾毛做的笔,一种好笔。
  • 枣核:一种劣质的笔,笔头形状像枣核,此处用来形容笔的质量不佳。
  • 李庆:可能是一位善于制作某种笔的人。
  • 散卓:一种毛笔。
  • 白毫:这里指毛笔笔头的一种材料,可能是白色的兽毛。
  • 张鼎徒有表,徐偃元无骨:用“张鼎徒有表”形容笔的外表好看但不中用;“徐偃元无骨”指笔软弱无力。(“偃”读音:yǎn)
  • 模画记姓名:指随便画画来记住姓名,形容笔不好用,写字不顺畅。
  • 铃下谒:到门房通报求见。(“谒”读音:yè)
  • 松煤:用松烟制成的墨。
  • 屠龙:指高超却不实用的技艺。
  • 广文:此处可能指文人,也可能指教官。
  • 齑(jī)盐:酸菜和盐,借指生活清苦。
  • 投辖:指殷勤留客。
  • 雌黄:一种矿物,可用于涂改文字。此处指随意批评、修改。

翻译

阎生制作了三副笔,模仿宣城葛的样式。这些笔外表虽然光泽鲜亮,但笔心或许有些粗糙。他想做出像栗尾那样的好笔,结果却笨拙地做成了像枣核一样的劣笔。李庆捆扎的散卓笔,含墨却不会泄漏。问题在于可惜了那些白毫,往往因为半巧半拙的制作。写小字的时候还能勉强应付,写大字时就难以伸展自如了。时不时有一根笔毛乱了,就像是逆向梳理的头发。有的笔就像张鼎一样只有外表,有的笔则像徐偃一样没有笔力。随便画画来记个姓名,或许还能应付一下紧急情况。林为住在街南,时常通过门房通报来拜访我。晴天在轩中乘凉,他责怪我用着不好的枯笔。于是打开行囊扑打蠹鱼,派仆人送我一束笔。我洗砚台,磨松煤,尽情挥毫直到日落。早年学习高超却不实用的技艺,实际应用起来确实不太合适。广文先生生活清苦,对着秋月烹茶。几乎没有人来请教文字,更何况有客人殷勤挽留了。写文章寄托着呻吟之声,讲授时费尽口舌。闲暇时没有用心的地方,就随意在笔墨上挑毛病。时光不与人一同游玩,孔子尚且珍惜时光。我写这首诗应当敲响战鼓,姑且自己检讨自己的缺点不足。

赏析

这首诗以笔为主题,通过对制笔工匠所制之笔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笔的品质的看法,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和学问的一些思考。诗中既描述了笔的外观和质量问题,如“外貌虽铣泽,毫心或粗粝”“功将希栗尾,拙乃成枣核”等,也借此反映了一些事物外表与内在的差异。作者还提到了自己早年学习的一些技艺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蚤年学屠龙,适用固疏阔”,暗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诗中还描绘了作者的生活场景和心境,如“广文困齑盐,烹茶对秋月”,表现出一种清苦而又自在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通过对笔的描写和对生活的感悟,传达了作者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 24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