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彦深

李髯家徒立四壁,未尝一饭能留客。春寒茅屋交相风,倚墙扪虱读书策。 老妻甘贫能养姑,宁剪髻鬟不典书。大儿得餐不索鱼,小儿得裈不索襦。 庾郎鲑菜二十七,太常斋日三百馀。上丁分膰一饱饭,藏神梦诉羊蹴蔬。 世传寒士有食籍,一生当饭百瓮菹。冥冥主张审如此,附郭小圃宜勤锄。 葱秧青青葵甲绿,早韭晚菘羹糁熟。充虚解战赖汤饼,芼以蓱齑与甘菊。 几日怜槐已著花,一心咒笋莫成竹。 群儿笑髯穷百巧,我谓胜人饭重肉。群儿笑髯不若人,我独爱髯无事贫。 君不见猛虎即人厌麋鹿,人还寝皮食其肉。濡需终与豕俱焦,饫肥择甘果非福。 虫蚁无知不足惊,横目之民万物灵。请食熊蹯楚千乘,立死山壁汉公卿。 李髯作人有佳处,李髯作诗有佳句。虽无厚禄故人书,门外犹多长者车。 我读扬雄逐贫赋,斯人用意未全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1. 徒立四壁:家里只有四面墙壁,形容十分贫困。(徒:仅仅,只;立:存在,这里指摆放的家具等很少,显得空旷)
  2. 扪虱:形容不拘小节,边捉虱子边读书的样子。(扪:mén,用手摸)
  3. 髻鬟:古代妇女发式。(髻:jì,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鬟:huán,古代妇女梳的环形发髻)
  4. 庾郎鲑菜二十七:庾杲之(字景行)家贫,食惟有韮菹、生韮杂菜,人戏之曰“谁谓庾郎贫,食鲑常有二十七种”,鲑,庾郎之家贫所食菜也。一说“鲑”读作“wā”,指吴人对鱼菜总称。
  5. 太常斋日三百馀:后汉周泽为太常,斋宫中有疾,其妻怜其年老被病,窥问所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收送诏狱谢罪。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言泽不近人情,难为其妻。
  6. :古代祭祀用的熟肉。(膰:fán)
  7. :酸菜,腌菜。(菹:zū)
  8. :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菜。(芼:mào)
  9. 蓱齑:用浮萍做的酸菜。(蓱:píng)
  10. 濡需:苟安一时。
  11. 饫肥:饱食肥美的食品。(饫:yù,饱食)

翻译

李髯家里十分贫困,只有四面墙壁,不曾有一顿饭能留住客人。春寒时节,茅屋漏风,他倚着墙捉虱子,还在读着书策。 他的老妻甘心过贫困的生活,能侍奉婆婆,宁愿剪去发髻也不愿意典当书籍。大儿子能吃饱饭就不会再要鱼,小儿子有了裤子就不会再要短袄。 庾郎虽然吃的是二十七种野菜,太常一年有三百多天在斋戒。上丁分得祭肉能饱吃一顿,在梦中藏神诉说着羊踏蔬菜的事。 世间传说贫寒之士有食禄的簿籍,一生应当有百瓮腌菜可吃。如果冥冥中主宰果真如此,那么靠近城郭的小园圃应该勤奋地锄种。 葱苗青青,葵菜初长,绿叶鲜嫩,早韭菜、晚白菜做成的羹,加上糁就熟了。靠汤饼来充实饥饿、解除疲劳,再加上用浮萍做的酸菜和甘菊。 这几天可怜槐树已经开花了,一心祈祷竹笋不要长成竹子。 一群孩子嘲笑李髯穷困还卖弄各种技巧,我却说胜过那些吃着丰盛食物、看重肉食的人。一群孩子嘲笑李髯不如别人,我却独独喜爱他虽贫困却无事的状态。 您没看到吗,猛虎被人厌恶,而麋鹿被人捕捉,人还要睡在它的皮上并吃它的肉。苟且偷安最终会和猪一起烧焦,饱食肥美的食物未必是福。 虫蚁没有智慧不值得惊讶,横眉冷对的人却是万物之灵。请吃熊掌的楚国贵族,最终可能会有千乘之死;站在山壁上的汉代公卿,也可能会立刻死去。 李髯做人有好的地方,李髯作诗有好的句子。虽然没有丰厚的俸禄和故人的书信,门外却还是有不少长者的车马来往。 我读扬雄的《逐贫赋》,这个人的用意并不是全都没有道理。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李髯贫困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其品德和才华的赞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一些思考。诗中以李髯的贫困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他家人的坚韧和品德的高尚,如老妻甘贫养姑、子女知足不贪。同时,诗人通过对比,指出贫困并不代表不幸,而富贵也未必是真正的幸福,如“濡需终与豕俱焦,饫肥择甘果非福”,表达了对世俗价值观的质疑。诗中还提到了一些历史人物和典故,如庾郎、太常、上丁等,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意境独特,既有对生活现实的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思想见解。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 24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