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游事:出游赏春等活动。
- 锁昼长:被愁绪笼罩觉得白昼漫长难捱。“锁”有被困、缠缚之意。
- 来岁赏:来年赏春。
- 圉圉(yǔ yǔ):鱼困而未舒展的样子。《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翻译
一番春日游玩的事儿已经结束,满心的愁绪让这白昼显得无比漫长。不禁想到来年再赏春的时候,恐怕再也没有如今这般年少轻狂的劲头了。野外的鸟儿叽叽喳喳,像是说着难懂的异乡话语,岸边的花朵绽放,飘散出楚地特有的芬芳。池塘里的鱼儿好像懂得我的心意,它们游来游去,身姿困而不展。
赏析
这首《晚春》开篇即点明愁绪,游玩过后没有尽兴的快乐,反而是无端的愁思弥漫开来,觉得白昼都格外漫长,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略带哀伤与惆怅的基调。“因思来岁赏,未必少年狂”则通过今岁与来岁的对比,感慨时光易逝、青春不再,流露出对青春活力和年少轻狂时光的怀念与无奈。诗的颈联“野鸟学蛮语,岸花浮楚香”则宕开一笔,由内心的愁思转向对眼前晚春景色的描写。野鸟发出陌生难懂的叫声,岸边的花散发醉人香气,画面从听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展现出晚春的生机勃勃和独特韵味,这两句诗打破了前面的沉闷氛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尾联“鱼应知我者,圉圉到池塘”又回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将情感投射到水中的鱼儿身上,觉得鱼儿似乎理解自己内心的愁闷,困而不展地游到池塘,看似写鱼,实则是诗人以物自比,借鱼儿之态抒发自己在愁绪笼罩下的困窘与迷茫。整首诗情与景相互交织,情感细腻且复杂,在对晚春景色的描绘中融入了诗人对时光变迁和人生感慨的思索 。
叶茵
宋吴江笠泽人,字景文。不慕荣利,萧闲自放,名其所居曰“顺适堂”,与徐玑、林洪相唱和。其诗闲雅清矫,与魏野、林逋风格相近,如《古意》、《竹风水月》等多为淡泊清雅之作。著《顺适堂吟稿》五卷。
► 35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