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唐代诗人孟浩然曾在浙江上游建德江(新安江的一段)上,作过《宿建德江》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言情写景,历来为人称道,但似乎还未见有人指出:在此之前,南朝诗人何逊,在同一条江的下游富春江畔,面对着同样苍茫的暮色,作过一首情意相同的诗。这首诗,就是《日夕富阳浦口和朗公诗》。
首句“客心愁日暮”,起调平稳,而包笼颇大。诗人作客他乡,愁思满腹,虽归心似箭,然归期难卜,唯有在江边目断归舟,留连徘徊而已。时已黄昏,烟霭四起,在山间弥漫,将树色吞没。面对如此景象,使人不能不产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的慨叹。是以“客心”一句,实使“山烟”一句不呼自来,所谓因情生景是也。但是,诗人眼前虽不得归,归期却未必无望,所以他的内心,也不尽是悲凉。“山烟”一句色调太暗沉,于是“江水映霞晖”,诗意又振起。黄昏的江面,放眼四顾,没有比那翻光倒影、绚烂多彩的晚霞,更引人注意了。这晚霞一及江面,一江流动着的,便似乎不是水,而是万匹锦绣。这一句色调明丽鲜亮,正是诗人心中希望的象征。“独鹤”二句的两两相对,机杼又与上二句相同。独鹤凌空,形单影只,则使人生一身飘泊之悲;双凫出浪,相亲相近,则使人生夫妇相聚、举家团圆的向往。不过,这二句与上二句对比手法虽同,但笔致一阔大、一灵动,其趣亦不相同,而分别可喜可玩。诗最后以离乡千里,天寒无衣,凄然作结,回应到首句,则全诗成一浑然整体矣。
这首诗,写景流丽,言情婉转,不作艳词丽句,能以本色见佳。尤其是其中间四句,对仗精切,音调谐婉,缀句连篇,宛如唐律,是全诗最胜之处。即此一斑,亦可知老杜“苦学阴何”之语,实非虚谈,若何逊之诗,真有可学之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徙倚:徘徊,来回地走。
- 涵:包含,包容。
翻译
旅人的心因暮色而忧愁,徘徊着徒然望向回归之处。山间的烟雾包容着树木的颜色,江水中映照出晚霞的光辉。孤独的仙鹤凌空飞逝,两只野鸭从波浪中飞出。故乡在一千多里之外,这个夜晚寒冷而没有衣服可穿。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在富阳浦口的景象以及诗人的愁思。诗的开头通过“客心愁日暮”直接表达出旅人在日暮时的忧愁。接着描写自然景色,山烟、树色、江水和霞晖,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宁静的画面。“独鹤凌空逝,双凫出浪飞”以鹤和凫的动态增添了一些生机。最后通过“故乡千馀里,兹夕寒无衣”,表达出对故乡的遥远思念和此时的孤寒处境,使情感进一步深化。整体意境深沉,情感真挚,借助自然景色很好地烘托出诗人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