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披雪瀑记
双溪归后十日,借一青、仲孚、应宿,观披雪之瀑。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大腹合口若罂,瀑坠罂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
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石潭壁上有刻文曰:“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荣阳张晓子厚、合淝皇甫升。绍圣而子正月甲寅。”凡三十六字。信臣、皇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损焉。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馀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以是慨然而复记之。
拼音
注释
披雪瀑:安徽桐城著名的风景点之一,位于今桐城市区西北。
双溪:位于今桐城龙眠乡境内龙眠河与椒园小河汇流处,故称“双溪”。
罂:大腹小口的瓦器。
峭厉:陡峻。
期:希望、预期。
显晦:明与暗。
序
这是一篇游记,与作者的另一篇游记《游双溪记》堪称姊妹篇。从所记景点看,双溪在桐城以北龙眠乡境内,距城约十里之遥;披雪瀑在桐城以西原毛河乡境内,距城八里,均为桐城附近著名的游览景点。从游览时间看,游双溪在前,游披雪瀑在后,前后相距不过十天,从中可见作者游兴之浓以及对家乡山水的喜爱。另外,这两篇游记均写得小巧精致而又情韵生动。
这篇小品短小精悍,文词凝炼,精巧有致。全文不足三百字,写景状物极为生动。前一部分交待披雪瀑水源所出之后,描摹瀑下深潭:“大腹弁口若罂。”生动的比喻把景物的形状逼真地再现于读者面前。以下再状瀑布:“瀑坠罂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五个铿锵有力的短句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势,将瀑布的气势、声威和形状和盘托出。其中“坠、奋、起”等几个动词更是笔力千钧,生动传神。
文章后一部分,记叙了石潭壁上所存的宋代石刻文字。披雪瀑近依县城,游者众多,然而此前从未听人说过发现宋代石刻,作者不由得发出感慨:人事得失难期,而物显晦无常。世上客观存在而暂未被人们发现的事物又该有多少!这种写法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引导读者欣赏景物的同时,给人以深刻有益的启示。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隘:狭窄。
- 罂(yīng):小口大肚的瓶子。
- 峭厉:形容山势高峻锐利。
- 诡愕:怪异令人惊愕。
翻译
双溪回来后十天,偕同一青、仲孚、应宿去观赏披雪瀑布。瀑布的水源出自西山,向东流经过两面石壁的狭窄处,狭窄的地方下陷成为石潭,像大肚小口的瓶子一样,瀑布坠入瓶中,奋力再度扬起,飞溅的水星如散雾般弥漫,像蛇折行般蜿蜒,像雷奔般迅速,一直到了平地。 这个地方向南距离县城七八里,西北距离双溪也有七八里;中间有一座山岭,而这里山林幽深,山石峭峻,好像故意做出怪异令人惊愕变化的样子。这是我们县的奇特之处。石潭的石壁上有刻文说:“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荣阳张晓子厚、合淝皇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共三十六字。信臣、皇甫、甲寅的下面,各有两个字缺损了。因为这个瀑布靠近县城,而我过去曾经来游览,没有走到就返回了。之后过了二十多年,到现在才踏上这片土地,前后观看这个瀑布的人很多了,没有说看到北宋人题名的,到我们这些人才发现它。人事的得失难以预料,而事物显隐的无常往往也是如此,我因此感慨而又记了下来。
赏析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披雪瀑的奇妙景象,如“隘中陷为石潭,大腹合口若罂,瀑坠罂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等语句,将瀑布的形态、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还通过记叙发现石潭壁上北宋人题名的经历,引发对人事得失和事物无常的感慨,使文章在写景之余更具思想内涵。全文文笔优美,条理清晰,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又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