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自然所赋予的形体、肢体都一定是成双成对的,这是造化的作用,它说明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的心思需要表达因而产生了文辞,创作文辞多方面的裁剪考虑,高低上下相互配合,自然便构成对偶。唐尧、虞舜的时代,文辞还没有很讲究文采,而皋陶就曾经赞助虞舜出主意说:“罪过大小不能确定的就从轻处理,功劳大小不能确定的就从重奖赏。”益也向夏禹贡献意见说:“自满的招致损失,谦虚的受到益处。”这些难道是有意造成的对偶吗?不经意自然相对罢了。《易经》中的《文言》《系辞》,是圣人精思的表现。序述《乾卦》的元、亨、利、贞这“四德”,就字字相对;讲到同类互相感应,例如“云随从龙,风随从虎”,就是字字都相骈俪;讲到天地的道理简要平易,就非常婉转地相互承接;说的“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就是隔行隔句遥相对仗。虽然这些句子的字数不一样,可是用意构成对偶却是一致的。至于《诗经》的作者在作品中相对偶的章句,东周列国士大夫在外交上应对时使用的联偶的言辞,有单句有偶句,都适应内容变化的需要,不用劳费心思去安排经营。自从扬雄、司马相如、张衡、蔡邕推崇华丽对偶的文辞,大加运用,如宋人的讲究画画,吴人的讲究铸剑一样,注意文辞的雕饰,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骈俪的句子与丰富的文采一起流传,对偶的意思和超逸的声韵一起显耀。到了魏、晋时代的许多作者,造句更加精密,联缀字词,情趣配合,讲究对仗,辨析毫厘。然而契合时机用得适当的才巧妙,浮泛造作的没有效果。
骈俪对偶的体例,大概有四种:言对是容易的,事对是困难的,反对是优,正对是差的。言对,就是对偶的双方都用抽象的言辞而不用事例;事对,就是并列举出人事证验的事实;反对,就是事理相反而又旨趣相合的对偶;正对,就是事实不同而意义相合的对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说:“在礼仪的殿堂上修饰,在书圃之中翱翔飞舞。”这就是属于言对这一类。宋玉的《神女赋》中说:“美女毛嫱用袖遮着脸蛋,自愧不够标准;美人西施以手掩着面庞,相比没有光彩。”这是事对这一类。王粲的《登楼赋》说:“楚人钟仪被晋国幽禁为囚,仍然弹奏楚国的音乐;越人庄舄在楚国做大官,犹尚吟咏越国的歌曲。”这是反对这一类的。张载的《七哀诗》说:“汉高祖怀念家乡的枌榆社,光武帝思念故乡的白水县。”这就是正对这一类的例子。只要把心里话组成对偶就行,这就是言对之所以容易的原因;事对要考验一个人的学问,所以它就比较困难;钟仪和庄舄虽然一个幽囚一个显达,但他们不忘故国的志气却是相同的,所以反对是好的。汉高祖和光武帝都很荣贵,思念家乡的感情也相同,所以说正对是差的。事对也有正对和反对的区别,按照各类来考求,各种各样的对偶自然看得清楚明白了。张华的《杂诗》说:“远游的大雁比翼飞翔,归去的鸿雁连翅而飞。”刘琨的《重赠卢谌诗》说:“孔子听晓捕获到了麒麟很悲伤,孔子听说在西郊狩猎到了麒麟而哭泣。”像这类意思重复的句子,就是对句中重复多余的部分。
因此言对是美好的,好在对得精致巧妙;事对是好的,好在用事公允恰当。倘若两件事情相配对偶,而一好一坏优劣不相称,那就像驾车,把千里马套在马车的左边作骖马,把劣马套在马车的右边作服马。至于要是只有孤零零的一件事情,没有可以相配对的,那就像夔只有一只脚一样,只能跳着走路了。倘若文意气势毫无创新之处,文辞缺乏新异的文采,只是些平庸的骈俪之辞,那就只能使人看了昏昏欲睡。因此,一定要使对偶的句子文理圆通,事义周密,像双联的璧玉呈现文采,共同放在一篇文章里。再加上交错地运用奇句和偶句,像用各种佩戴着的玉石来调节它,这才算是可贵的。类似这样去思考,怎样用对偶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
总结:
事物的生长自然成双成对,文辞的运用也往往对偶。创作中能上下左右兼顾,精义与韵味就能共同表现。像光彩闪烁并联的花朵,如明镜照物含有千姿百态。玉石的光泽和声韵双双传流,如那佩戴着的美玉杂佩。
注释
支:同“肢”,即肢体。
相须:相对,相需。须,待,宜。
“罪疑惟轻”二句:《尚书·伪大禹谟》中皋陶回答舜的话。疑,疑惑不定。
“满招损”二句:《尚书·伪大禹谟》中益赞助禹说的话。
率然:随便,未经思考。
易:指《周易》。文系:指解说《周易》的《文言》和《系辞》,相传都是孔子所作。
“龙虎类感”二句:《周易·乾卦·文言》中有“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的话,这些话都字字相对。俪,对偶,骈俪。
奇偶:奇,单数;偶,双数。指散句和偶句。
契机:合时,指对偶得当。
言对:文字的对偶。
反对:意义相反的对偶。
空辞:指不用典的文辞。
修容:修饰容仪。礼园:礼仪之园。《礼》是用调整威仪的,即可以修容。
翱翔:浮游,徘徊,指学习《尚书》。圃:园圃,园地。
宋玉:战国时代楚国作家,作有《神女赋》。
并贵共心:也是双关,既指对偶两句表达相同的思想,又指刘邦和刘秀都贵为天子而同样思念家乡。
张华:西晋作家。诗:指张华的《杂诗》。
驽:劣马。
趻踔(chěnchuō):跳跃着走。
璧:环玉。
杂佩:包括各种不同的佩玉,有各种形式和名称。
自:作“斯”。
动:动辄,往往。
精味:精义韵味。
静:同“净”,明净。
珩:成双的佩玉上面的横玉。佩:古代衣带上佩戴的玉石。
赏析
《丽辞》的“丽”是骈俪的意思,“丽辞”即骈俪之辞,即讲究对偶,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独有的艺术特色之一。本篇论述了文学的对偶问题。
全篇分三部分:一、讲语言的对偶形成的原因及其源流梗概。刘勰认为丽辞的产生出于自然,是自然形成的,事物本身具有对偶的自然美,反映事物的语言自然也有对偶。他欣赏对偶的自然美,主张“自然成对”。二、讲对偶的四种基本类型。刘勰将古来的对偶归纳为四种类型:言对、事对、反对、正对。他的分析基本上是对的。三、通过列举几种应该避免的弊病,论述了使用对偶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宜:要对得合理恰当,对句和散句要交错运用等。
对偶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修辞手段。汉魏六朝文学作品讲对偶之风的逐渐兴起,和文学本身的发展直接有关。它一方面说明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日益重视文学艺术修辞手段的运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对这一修辞手段如不正确运用会助长形式主义的文风。刘勰正是在这一情况下讨论了丽辞问题。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造化:指天地自然。
-
皋陶(gāo yáo):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
扬马张蔡:指扬雄、司马相如、张衡、蔡邕。
-
析毫剖厘:形容分析细致入微。
翻译
天地自然赋予事物形体,肢体一定是成双的,精神作用的发挥,事情不会孤立存在。人心产生文辞,运用心思进行各种考虑,上下相互配合,自然形成对偶。唐尧、虞舜时代,文辞还没有达到华丽,然而皋陶的赞辞说:“罪行有怀疑时从轻处理,功劳有怀疑时从重奖赏。”伯益陈述谋略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哪里是有意谋求华丽的对偶,而是很自然地形成对偶。《周易》中的《文言》《系辞》,是圣人的精妙思考。阐述《乾》卦的“元、亨、利、德”四德,那是句句相连;如龙与虎相互感应一类的,那是字字相对;乾坤的简单平易,那是婉转地相互承接;日月的交替往来,那是隔行遥相呼应;虽然字句有些不同,但对偶的用意是一致的。至于诗人创作的偶句篇章,大夫的连缀文辞,奇偶的变化适当,不必费力经营。从扬雄、司马相如、张衡、蔡邕开始,崇尚和盛行华丽的文辞,如同宋代的绘画、吴国的冶炼,雕刻形状、镂刻技法,华丽的句子与深沉的文采一同流传,对偶的意旨与超逸的韵致一起发出。到了魏、晋众多人才,剖析句子更加细密,连缀字词组合意趣,细致得如同分析毫毛和厘毫。然而契合契机的就进入精巧,浮华虚假的就没有功效。
所以华丽对偶的体制,共有四种对偶类型:言对容易,事对困难;反对优秀,正对低劣。言对,就是用相互并列的空泛言辞形成对偶;事对,就是列举人事进行验证形成对偶;反对,就是道理不同但旨趣契合形成对偶;正对,就是事情不同但意义相同形成对偶。司马相如《上林赋》说:“在礼教的园地中修饰容貌,在书籍的园圃里翱翔。”这是言对一类的。宋玉《神女赋》说:“毛嫱用衣袖遮掩面容,也不值得作为样板;西施捂住脸,相比之下也没有颜色。”这是事对一类的。王粲《登楼》说:“钟仪被囚禁还弹奏楚国音乐,庄舄富贵了仍吟唱越国歌谣。”这是反对一类的。张载《七哀》说:“汉高祖怀念枌榆社,光武帝思念故乡白水。”这是正对一类的。凡是随心而成的对偶文辞,言对所以容易;要考查人事依据学识,事对所以困难;隐微和显明的情志相同,反对所以优秀;同等的珍贵并在内心,正对所以低劣。再有,事对各自有反有正,按照类别去探求,无数的对偶自然就明白显著了。
张华诗作说:“游动的大雁比翼飞翔,回归的鸿鸟知道结伴振翅。”刘琨诗说:“孔子悲叹捕获麒麟,西狩时哭泣孔子。”像这样重复出现,就是对偶句中的多余。
因此,言对是美的,贵在精巧;事对是优先的,一定要恰当允正。如果两句话配合,却优劣不相等,就如同好马在左骖的位置,劣马在右服的位置。至于有些事情是孤立的,没有与它相对的,就如同夔只有一只脚,蹦跳着行走。如果气势没有奇特的类别,文章缺乏不同的色彩,平庸的华丽对偶,就会使人昏昏欲睡。一定使道理圆满事情周密,如同连缀的美玉那样光彩辉映。交错运用奇偶,像杂佩那样有节奏,这样才是可贵的。按照这些去思考,道理就能明白了。
赞辞说:
事物的树立一定是成双的,文辞的运用要有配合。左右相互提携,精妙的韵味包含其中。
灿烂闪耀相连接如花朵,如镜子般平静而蕴含姿态。如美玉润泽双流,如同那佩玉一般。
赏析
这篇是刘勰对丽辞(对偶)的论述,先提出了自然中存在成双成对的现象,由此引出文辞中对偶的必然性。他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对偶,如言对、事对、反对、正对等,并强调了言对易、事对难、反对优、正对劣的特点。还指出好的对偶要精巧、允正,要避免重复等问题。文中列举了大量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来具体说明。这充分展现了刘勰对文学修辞技巧的深入研究和精准把握,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整体论述逻辑严密,见解深刻,体现了刘勰在文学理论方面的卓越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