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杞菊赋
“吁嗟先生,谁使汝坐堂上称太守?前宾客之造请,后掾属之趋走。朝衙达午,夕坐过酉。曾杯酒之不设,揽草木以诳口。对案颦蹙,举箸噎呕。昔阴将军设麦饭与葱叶,井丹推去而不嗅。怪先生之眷眷,岂故山之无有?”
先生听然而笑曰:“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核而瓠肥,或梁肉而墨瘦。何侯方丈,庾郎三九。较丰约于梦寐,卒同归于一朽。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拼音
译文
唐代陆龟蒙曾说过,他经常吃杞菊,一直到夏天五月,枝叶已经老硬,还是吃个不停。就此他还写了《杞菊赋》来宽慰自己。起先我也怀疑他的说法,觉得一个读书人,事业上不顺心,生活贫困一些,简省一些,也就差不多了。至于说到肚子饿到吃草木的程度,似乎也太夸张了。我做官做了十九年了,家庭日益贫困,衣食穿着,还不如以前。这次来到密州,想想饭总能吃饱,谁知厨房里冷冷清清,整日里愁眉苦脸的。随后每天和通守刘廷式沿着城墙,在荒废的菜园里找杞菊来吃,相对摸着肚子大笑,这才相信陆龟蒙说的话是真的,没有说错。于是写这篇《后杞菊赋》也来宽慰自己一下,并且做一些辩解。
“唉,先生。谁让你坐在堂上,还叫做太守。前有宾客请你吃饭,后有手下官员跟从。早上到衙门一直到中午,傍晚一直做到酉时以后,这么长的时间里,没有喝过一杯酒,就是拿草木骗骗自己嘴巴。对着饭桌,时时皱起眉头,拿起筷子,却难以下咽。以前阴就将军拿麦饭与葱叶来招待井大春,井大春把饭菜推到一边,看也不看。奇怪的是你好像对草木之食情有独钟,难道你们家乡没有这样的草木!”
我听了之后,笑着说:“人生活在这世界上,就像手肘一样能伸直也能弯拢。什么叫贫困,什么叫富有?什么叫美艳,什么叫丑陋?有的人吃粗糠照样长得白白胖胖,有的人整天山珍海味却还是长得很瘦。何曾每天饭菜,花费万钱,庾杲子吃的,翻来覆去还是韭菜。这只是在梦里比较丰盛和贫寒,到头来还是一死。我以杞菊为食,春天吃它的苗,夏天吃它的叶子,秋天吃它的花和果实,冬天吃它的根,说不定我还能像子夏和南阳地方的人那样长寿呢!
注释
天随生:唐代陆龟蒙,字鲁望,姑苏(今苏州)人,自号天随子。
自广:自宽。
胶西:即密州,治所在今山东省诸城。
通守:即通判。
刘君廷式:刘廷式,齐州人。未及第时,议娶其乡农家女。廷式及第,而其女以疾两目皆盲。女家不敢复言,或劝纳其幼女。廷式笑却之,竟娶盲女。东坡有《书刘廷式事》。
酉:十二时辰之一。酉时相当于现代的17点至19点。这里是说,下午很晚才散衙。
噎呕:喉塞作呕。
阴将军:阴就。
阴将军设麦饭,井丹推去不嗅:《后汉书·列传七十三》:“井丹字大春,扶风郿人也。建武(东汉光武年号)末,沛主(刘)辅等五王居北宫,皆好宾客,更遣请丹,不能致。信阳侯阴就,光烈皇后弟也,以外戚贵盛,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使人要(邀)劫之。丹不得已,既至,就故为设麦饭葱叶之食。丹推去之。曰:‘以君侯能供甘旨,故来相过,何其薄乎?’更置盛馔,乃食。”
听(yin):张口笑也。
糠核:《史记·陈丞相(平)世家》:“平为人长(大)美色。人或谓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糠核耳’。”
瓠(hù)肥:喻胖而壮。《史记·张丞相列传》:“及沛公略地过阳武,苍以客从攻南阳。苍坐法当斩,解衣伏质,身长大,肥白如瓠,时王陵见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斩。”
粱肉:指精美的餐食。
墨瘦:明帝手诏与陈思王曹植曰:“王颜色瘦弱,何意耶?……今者食几许米?又啖肉多少?见王瘦,吾甚惊。宜当节水加餐。”(《太平御览·卷三七八》)
何侯方丈:《晋书·何曾传》:“陈国阳夏人。晋武帝践祚,进爵为郎陵公,性奢豪。务在华侈。食日万钱,犹目无下箸处。”方丈,一丈见方。“食前方丈”,是说肴馔布满面前,丰盛已极。语见《墨子》、《孟子》。这里省去“食前”二字,以对下句“三九”。
庾郎三九:《南史·庾杲之传》:“杲之字景行,新野人也。解褐奉朝请,稍迁尚书驾部郎。清贫自业。食唯有韭薤、瀹韭、生韭杂菜。任防尝戏之曰:“谁谓庾郎贫?食鲑(xie,吴人谓鱼菜总称,见《集韵》)尝有二十七种。”盖戏谐韭为九。三韭为二十七种也。
丰:富。
约:贫。
糗(qiǔ):炒熟的米、麦。这里代指粮食。
西河、南阳之寿:
西河:指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卫人。晚居西河,魏文侯师之。盖年百岁。见清代梁玉绳《汉书·人寿考·卷三》。
南阳之寿:《风俗通》曰:南阳郦县有甘谷,谷水甘美。云其山上大有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馀家,不复穿井,悉饮此水。上寿百二三十;中百馀,下七八十者,名之大天。又盛弘之《荆州记》亦曰;郦县菊水。太尉胡广,久患风赢,恒汲引此水,后疾遂廖,年近百岁(并见《艺文类聚·卷八十一》)。
序
《后杞菊赋》是北宋苏轼作的一篇“自嘲”散文,写于诗人任密州太守期间。文章记述真切,议论风生,颇有谐趣。表达了作者心胸豁达,超然物外,以洒脱的态度对待困难,表现了不羁心于外物。此文后被诬为讥讽朝廷减削公使钱太甚,成为“乌台诗案”罪证之一。
赏析
苏轼写这篇赋的目的是“自嘲”,就是自我嘲笑。或者嘲笑自己无能,没有让同僚和老百姓生活得好一些?或者嘲笑自己的生活状态,一州之长不像个一州之长?或者嘲笑自己说吃杞、菊可以延年益寿,其实不过是自我安慰?他似乎处在一种矛盾中,想摆脱而又记挂着密州百姓,不忍心摆脱。苏轼的晚辈诗人张耒读了这篇赋以后,写了一篇《菊赋》,说轼到密州后“曾是不饱”,但他“不愠(恼怒),赋以自笑”。这里的“笑”是完全以苦为乐的笑,已失去苏轼自嘲的“笑”的本意。苏轼确有以苦为乐之意。
因食物的不足,用杞、菊来补充,这是事实。但说以杞、菊为主要食物,带有文学的夸张。这种夸张,表现了内心的苦闷和抑郁,其焦点是对新法不满。如果说这种不满还比较含蓄,那么,说饭桌没有酒就显得直截了当了新法限制酒的生产量和供应量,从节约出发,立意是可取的,只是尺度把握失当,问题就接二连三地出现了。但不管怎样,苏轼对密州大地和在密州大地上生活着的老百姓却始终情意眷眷,二者分得很清楚。相比之下,后者更令人感动。
苏东坡在这篇短文中,提出了几个重要的观点很耐人寻味,一是“人生一世,如屈伸肘。”说的是人的一生几十年,就像人的手肘一伸一屈那么快,人生的短暂,没有必要去过分追求荣华富贵。二是何为贫富?何为美陋?“卒同归于一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管贫者、富者,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要走向死亡的,没有必要去过分追求富裕而贪腐。三是乐得“以杞为粮,以菊为糗。”
甘愿“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这就是说,他作为一个太守,为了和老百姓同甘共苦,也乐于用杞菊充饥,与民共渡灾荒,而决不搞贪腐。苏东坡在这里用了两个典故说明不论丰约贫富,都不免一死,“同归于一朽”的道理。
“西河”,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也叫卜商,活了一百岁。“南阳之寿”,典出《艺文类聚·卷八十一》。南阳郦县有菊水,太尉胡广饮此水治好了多种疾病,近百岁才寿终。“西河、南阳之寿”讲的是长寿,用来说明以杞菊充饥,同样能够长命百岁!而没有必要去过分追求荣华富贵和财富的占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吁嗟:表示慨叹。
- 掾属:佐助官吏。掾(yuàn)。
- 诳口:欺骗嘴巴,这里指勉强用来充饥。
- 颦蹙:皱着眉头,表示忧愁。
- 眷眷:留恋的样子。
- 屈伸肘:形容轻松自如。
- 糠核:糠中的粗屑。
- 瓠肥:指肥壮。
- 梁肉:指美味佳肴。
- 墨瘦:因穷苦而瘦弱。
- 何侯:指何晏。
- 方丈:形容饮食奢华。
- 庾郎:指庾杲之。
- 糗:干粮。
翻译
哎呀先生,是谁让你坐在堂上被称为太守?以前有宾客前来拜访请求,后面有下属奔走跟随。早上到衙门直到中午,傍晚坐到大酉时分。曾经连一杯酒都不曾设置,只能抓草木来骗骗嘴巴。对着桌案皱起眉头,举起筷子就哽咽要呕吐。过去阴将军提供麦饭和葱叶,井丹却推开不嗅。奇怪先生却如此留恋,难道是故乡没有吗? 先生坦然地笑着说:“人生一世,如同屈伸胳膊一样轻松。什么是富有?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丑陋?有的像糠中的粗屑却身体肥壮,有的吃着美味佳肴却因穷苦而瘦弱。何侯饮食奢华,庾郎清寒贫苦。比较丰盛俭约都如同在梦中,最终都一同归于腐朽。我正把枸杞当作粮食,把菊花当作干粮。春天吃它的苗,夏天吃它的叶,秋天吃它的花和果实而冬天吃它的根,差不多能获得像西河、南阳那样长寿啊。”
赏析
这篇赋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作者生活中的一种困境与态度。开篇通过对先生在官场中各种忙碌却又物资匮乏的场景描写,表现出一种无奈。但随后先生又以乐观的态度回应,认为人生物资的丰俭并不重要,不必在意,自己可以以枸杞、菊花为食,追求一种自然而朴素的生活方式,体现出苏轼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旷达心态。同时也蕴含着对当时社会一些现象的讽刺和对自身处境的一种调侃。整体语言风格幽默且富有哲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