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作诗三首

【其一】 朝发邺城,夕宿韩陵。 霖雨载涂,舆人困穷。 载驰载驱,沐雨栉风。 舍我高殿,何为泥中。 在昔周武,爰暨公旦。 载主而征,救民涂炭。 彼此一时,唯天所赞。 我独何人,能不靖乱。 【其二】 殷殷其雷,濛濛其雨。 我徒我车,涉此艰阻。 遵彼洹湄,言刈其楚。 班之中路,涂潦是御。 辚辚大车,载低载昂。 嗷嗷仆夫,载仆载殭。 蒙涂冒雨,沾衣濡裳。 【其三】 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 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 白旄若素霓,丹旗发朱光。 追思太王德,胥宇识足臧。 经历万岁林,行行到黎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黎阳: 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北部。
  • 邺城: 三国时魏国都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
  • 韩陵: 韩陵山,地名,在今河南省安阳市附近。
  • 霖雨: 持续不断的大雨。
  • : 道路。
  • 舆人: 车辆和乘车的人。
  • 栉风沐雨: 在风雨中赶路。
  • 高殿: 高大的宫殿,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 周武: 周武王,姬姓,名发,灭商建立周朝。
  • 公旦: 姬旦,周武王之弟,辅佐其兄开创周朝,后为周公。
  • 涂炭: 生活困苦,形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 : 推崇,赞扬。
  • 靖乱: 平定混乱,维护秩序。
  • 殷殷其雷: 指雷声沉闷。
  • 濛濛其雨: 指雨势绵密。
  • : 淹没。
  • : 洪水,此处指洹水。
  • : 河边。
  • : 泼水,此处指驾车涉水。
  • 漉涝: 水洼,积水。
  • 辚辚: 车轮滚动的声音。
  • 仆夫: 驾车的仆人。
  • : 死亡。
  • 蒙涂冒雨: 冒着风雨前行。
  • 白旄: 白色的旗帜。
  • 素霓: 白色的虹霓。
  • 丹旗: 红色的旗帜。
  • 太王: 周文王的父亲,姬昌。
  • 胥宇: 全部的领域。
  • 足臧: 德行优良。

翻译

其一 早晨从邺城出发,傍晚宿营在韩陵山。 大雨连绵道路湿滑,驾车的人疲惫不堪。 快速奔驰又疾速赶路,顶风冒雨不停歇。 舍弃我这高高殿堂,为何要在泥泞中受困? 回想周武王和公旦,他们带领人民征战, 拯救百姓于水火,得到上天的赞誉。 我是谁,怎能不平定乱世?

其二 雷声轰鸣,雨点密集如网。 我们的车辆艰难跋涉,沿着洹水河岸。 割取路边的荆棘,阻挡路上的洪水。 半途停驻,应对积水困扰。 沉重的大车颠簸起伏,驾车者疲惫哀嚎。 仆人们劳累至死,衣裳都被雨水浸湿。 在风雨中迷失,衣衫湿透。

其三 千军万马随风飘荡,像龙腾跃动。 金鼓声震动天地,武器交错挥舞。 白色的旗帜如素虹,红色旗帜散发朱红光芒。 追忆太王的美德,他的子民都知道他贤明。 历经万年的森林,行军来到黎阳之地。

赏析

曹丕的三首诗描绘了他出征黎阳的艰辛历程,寓含着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自己责任的反思。第一首通过周武王和公旦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欲效仿先贤,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决心。第二首以风雨中的旅途比喻现实的困难,表现出诗人面对困境的坚韧与无奈。第三首则以壮观的军事场面,展示了出征的豪迈和对先祖德行的传承。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生动,展现了诗人作为统治者的担当和对民众疾苦的关怀。

曹丕

曹丕

魏文帝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之后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 ► 65篇诗文

曹丕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