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答王庠书

· 苏轼
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才尘忝后,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拼音

译文

已经很久没有和你通信了,这是因为我又老又生病,所以常常忘记事情,哪承受得住你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的期望呢?我年轻参加科举时,记录有题目的延续与变迁,大致和这几年的题目相同。也有一些文章,文采不怎么好,但是却中举了,现在是没有了,实际上这是没有用的。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但像你这样才高八斗,年富力强,努力地学习几年,自然会有所领悟,有所收获的,其实这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我的意思是希望你能成为学者,每本书都读完几次。书籍多得像海洋一般,什么方面的都有,以人的精力,不能全部都读到,只是要找那些想要学习的来读。所以希望你每次作一次计划,就像想知道古今的兴亡、圣贤的作为,专门地学习这一方面,不要有其他的想法。下一次又作一次计划,找典故、典章一类的书,都是像这样。其他方面的都仿照这个办法。这个虽然办法笨一些,但是某一天学成的时候,样样精通,与那些本本书都读的人就不能同日而语了。不是什么能很快提高水平的办法,让你见笑了。

注释

王庠:荣州(今四川荣县)人,苏辙的女婿。 堪:担当,承当。 应:参加 节目:原指树木坚硬的结节,这里指应举时题目较难的文章。 才尘:才华像尘土,不值一提,谦辞。 忝后:名列于榜后。 得:成功。 卑意:我的意思。

《又答王庠书》是北宋诗人苏轼写的一篇散文,为苏轼写给女婿的家书。王庠,字周彦,荣州(今四川荣县)人,苏辙的女婿。苏轼对王庠少年丧父,哀愤深切,闭户苦读,遂精通经史百家,颇多赞誉,曾称他“笔力有余,出语不凡。”然而却多所教诲。本文是回答王庠问学的一封书信。书中所言求学无捷径可走、“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及选题要专的学习方法,都是有益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王庠(xiáng):苏轼友人。
  • 累幅:指篇幅多。
  • 过当:过分,失当。
  • :能承受,能忍受。
  • 英俊:指才智杰出的人。
  • 科目:唐宋时科举取士的项目。
  • 名数:指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的名位和人数。
  • 沿革:事物发展变化的历程。
  • 节目文字:指优秀的文章。
  • 尘忝(tiǎn):谦词。表示自己才能低下而有辱于所任职位。
  • 举主:指推荐应举者的人。
  • 卑意:我的意思,自谦说法。

翻译

另外纸上篇幅过多有些不当,我年老生病又容易忘事,怎能承受才智杰出的你如此的期望呢。我少年参加科举考试时,记录的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的名位、人数、发展变化历程以及题目等,大致和近年参加科举考试的相同罢了。也有少量优秀的文章,才因才能低下而有辱职位之后,就被推荐我的人取走了,现在都没有了,然而也没什么用。实在没有必然能成功的捷径法术。只要像你这样高才能、有强大力量,积累学习多年,自然会有可以成功的途径,而实际上这也都是命运决定的啊。但我希望年轻做学问的人,每一本书都要多次读尽它。书籍丰富犹如进入海洋,各种物品都有,人的精力,不能同时全部获取,只要得到自己所想要寻求的就行了。所以希望做学问的人每次用一种意向去探求它。比如想要探求古今的兴亡治乱、圣贤的作用,就只按这个意向去探求,不要产生其他念头。再另外一次,去探求事迹、事迹、典章、文物之类,也像这样。其他的都仿照这个。这虽然迂腐愚钝,但等他日学成了,能从各个方面应对,和那些只是浏览的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绝不是快速成功的方法。很可笑啊很可笑。

赏析

这篇文章是苏轼写给友人王庠的。苏轼首先表达自己因年老病弱可能辜负了王庠的期望。他回忆自己科举时的情况,接着强调做学问没有捷径,要靠积累和努力。其中重点阐述了读书的方法,即每一本书要多次研读,每次怀着特定的目的深入探究,像这样积累下来,以后就能应对自如。这种方法虽然看似缓慢,但效果绝非浅尝辄止的浏览可比。文章体现了苏轼对学问的深刻理解和真诚建议,也展现出他注重积累和深入探究的治学态度。文字平实而诚挚,语重心长。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