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其一】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丛生的荆棘高入了云天。
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
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城郊的野外多么地萧条,千里之内也见不到人烟。
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其二】
太平的盛世百年难见,欢乐的聚会不可常逢。
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人生之寿命短如晨霜。
愿我的好友诸事顺利,平安抵达邺城的北方。
亲密的友人聚首相送,设宴饯行在名都洛阳。
难道是酒宴不够丰盛?是宾客觥酬不够欢畅。
情谊越深则离别越苦,怎能不使我心愧难当?
此去的山川既阻且长,离别时匆匆会面更难。
我多希望化成比翼鸟,与你们展翅一同飞翔。
注释
北邙:山名,在洛阳东北。
阪(bǎn):同“坂”,山坡。
“宫室尽烧焚”句: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焚毁。
顿:塌坏。
擗(pǐ):分裂。
荆棘参天:形容十分荒凉。参天,上高至天。
耆老(qí):犹言德高之老年人。耆,六十岁以上的人。
畴:田亩。
田:动词,耕种。
“念我平常居”句:代久不归的游子(即应氏)设词,应氏曾居家于洛阳。平常居,一作“平生亲”。
清时:太平之时,黄河变清,叫清时。
嘉会:欢会。
终极:穷尽。
嬿婉:欢乐。
我友:指应氏。
之:去、往。
朔方:北方,指邺之冀州。
亲昵:朋友。
河阳:孟津渡,在河南省孟县南。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句:难道是预备的酒食不够吗?是因为在此离别之际,饮一千杯酒都还觉得不够罢了。中馈,酒食。
“爱至望苦深”句:犹言朋友之间情谊越深,离别时的悲苦就越深。
“岂不愧中肠”句:离别的时间过得很快,再见面却遥遥无期。
施翮(hé):展翅。翮,鸟翎的茎,代指鸟的翅膀。
赏析
曹植的《送应氏二首》,在梁太子萧统《昭明文选》中被放在“祖饯”一类诗歌的首位。后来,人们无论在文学史还是在文学评论或文学欣赏中谈论到《送应氏二首》诗时,大多数只提及其中的第一首,多为分析其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性,对第二首则往往避而不谈。其实,这两首诗应该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这样不仅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及主题,还能使读者对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有一个更全面的把握。
第一首诗写洛阳遭董卓之乱后的荒凉景象。此诗开头由”登“字引出一个“望”字,接下来即描写“望”之所“见”。北邙阪,即洛阳北邙山。《文选》中李善注曰:“郭绿生《述征赋》曰:‘北邙,洛阳北邙,岭靡迤长阜,自荥阳山连岭修亘暨干东垣。”段珪等内宦等即携帝于此而后投河自尽,董卓即于此带兵迎帝回洛。而诗人登临此山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是一片荒芜景象:宫室尽为荒墟,处处断壁残垣,蒿草疯长,荆棘参天。接着,诗歌由景写到人。董卓之乱后,军阀混战,战乱频仍,这里已经见不到年老之人,只看到一个少年于这片荒芜之中,欲抬脚举步,却找不到路径。四下里荒草遍地,不见一片农田。这个从远方回家的游子,已经看不出哪里是曾经的田间小路了。有人说这个游子便是应氏兄弟,因为他们的父亲曾在洛阳为官,他们也应在这时生活过。这固然不错,然而且不说应氏兄弟本为汝南郡人,而单是就诗歌抒情的主体来看,这个“游子”也就是诗中的那个“新少年”,他的所睹所想分明是诗人自己内心的感受!他感叹着民生的凄惨:“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面对这一番破败景色,竟至“气结不能言”,这分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而所谓“平常居”之语,则曹操曾在洛阳多时,曹植也曾在那里居住过也未必不是事实。就是这次分别之前曹植也已于洛阳逗留了几日,且"平常居"亦可不必拘泥为"常所居"。
这首诗歌中,诗人以一个少年的眼光看一场社会大劫难后的情景。他所见之状,无非荒残破败,班固、张衡所描画赞颂的“东都”、“东京”的昔日盛况,早已化为灰烬。诗人以严肃的态度如实地记述了目睹的情状,始而遥望洛阳的全貌,由宫室到墙垣,再由景色的萧条到人物心情的震惊和所怀的悲悼。从这首诗中可深深地感受着这个少年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生活严肃的态度。可以说,在今存建安文士纪丧乱的诗歌中这首诗歌与王粲的《七哀》诗确实同为最优之作。如果诗歌就此而止,那么全诗与“祖饯”之意似嫌有些距离。因为这首诗毕竟是送别时所作,而且在这样的动乱年代中与友人分别,定是感慨良多。于是诗人接下来写了第二首诗。
在第一首诗中写过那一番破败之景后,诗人在第二首中主要写与友人分别的感受。关于“清时”“嘉会”两句,《文选》五臣刘良注曰:“‘屡’,数也。言清平之时,嘉会之赏,不可数得而常有。”诗人这样的想法自是与第一首诗所写的景与情密不可分的。时历战乱,世事多变,清平之时与嘉会之美怎能常有?想到这里诗人不由感叹:与天地相比,人生之短促可不恰如“朝霜”之易逝!这种人生苦短伤时感怀的心情在古诗十九首中可谓常见,读者也知道在离乱的年代里,没有多少人不会产生这样的心情。虽然诗人在第一首诗中多是对民生的感慨,而与友人相别,自然地想到自己与友人的感情是多么值得珍惜。于是他“愿得展燕婉”于友人,可是事实是“我友之朔方”!关于“燕婉”一词,《文选》中李善注曰:“《毛诗》曰:‘燕婉之求’。”《文选》六臣注中,张铣曰:“燕婉,欢乐也。言我愿得舒此欢乐也。我友,谓应璩也。”因为友人将“之朔方”故而要祝福他们一路平安,于是诗人“置酒”河阳,为他们饯行。六臣注吕向曰:“中馈,食也。言情爱至极,相望苦深,今为离别岂不各愧于中肠。”关于"愧"字的解释李善注引郑玄注《礼记》曰:“病愧,谓罪苦也。”可知其意当为别离之苦百转肠中。再想到友人所去路途遥远,诗人不由想象:如果自己能够与友人化作比翼鸟一起展翅高飞该有多好啊!这些诗句中表达着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无奈与恋恋不舍之情。于是祖饯送别之意溢于纸上。
这两首诗也一样体现了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一首诗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洛阳城的景象:从破败的皇家宫室到闾里乡间荒芜的民田,从断壁残垣到参天荆棘,又从“寂寞”的景色写到从远方归来不识阡陌的游子独立于“千里无人烟”的荒野中那一种凄惨和悲凉。此诗除结句外,全用白描手法勾勒了洛阳城的荒芜悲凉景象,从宫室、垣墙写到所见之人,由人而写到了路径与耕田,最后从游子的眼中写明今昔之异,说明繁华消退,一去不返,令萧条不堪的现实画面历历在目。全诗语言质朴,无过分的铺采文藻,然其真实的感受溢于言表。在结构上的特点十分明显。全诗的重点放在描写遥望洛阳所目赌的荒凉景象上,只是由最后的几句带出“游子”,收回到送客远行的主题上来。诗的现实性强。曹植不是为了怀旧或描绘历史的陈迹而写下这篇诗章的,他在北邙山上遥望洛阳城所发的悲悯,是现实的,而不是历史的。诗人对由董卓之乱以来的战争频仍,良田荒芜,人民流徙,赤地千里,表现了无限的悲愤,说明诗人是关心国是,不忘民生疾苦的有识之士,钟嵘评曹植诗“骨气奇高”,此诗所表现的少年诗人忧国忧民之心,正说明了其诗歌气骨不同凡响的原因。对现实的关心与感情的沉郁,正是曹植诗歌成功的关键。全诗句句是景,却又句句是情,这一种情绝不是因了个人的遭遇而发,而是对天下苍生深切同情的表达。诗人的感情如江河般奔流,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后世读着这首诗歌的读者油然而生敬意。这正是诗歌强烈的抒情性的体现。这也许正是“骨气奇高”的体现。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谈到建安诗风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送应氏二首》中的第一首恰恰是这首诗风的体现,这也是后人谈及此二首诗歌时只提到这一首的原因所在。然而,建安诗歌中对真挚情感的强烈表达亦是建安诗风的一个方面,魏晋时代是一个个性大解放的时代,是一个人们敢于表露真情时代,这在诗歌中更是非常明显。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同样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珍惜朋友间的友情,对于离乱年代里的分别更觉无限伤感。在这第二首诗歌中有集中的表现。离乱的年代里分别,更会感觉无限的依恋。世事本无常,更何况在一个战乱不断的时代时与友人分离。
曹植是一个极具感性的诗人,这一点贯穿他的一生。他重视人间的感情,无论是手足之情还是男女之情、朋友之情。他与曹丕立太子之争不能不说很是激烈,但他在随父出征与曹丕分别时依然恋恋不舍即是说明。这样一个视感情重于生命的诗人,如果在与友人分别时只看到了满眼的凄凉景象,而不言惜别之情,不是有些异样而不符合其本性了吗?所以这二首诗歌,必非如有的人所说的做于不同的时间地点,而是做于一时,或者说诗人认为这两首诗歌是不可拆开来作分析而必然要作为一个整体来鉴赏方可领会其中的真意。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北芒阪(bǎn):即北邙山,在洛阳城北,是东汉以来王公贵族的墓地。 阪:山坡。
-
顿擗(pǐ):崩塌断裂。
-
耆(qí)老:老年人。
-
侧足:形容走路艰难,不敢正行。
-
荒畴(chóu):荒芜的田地。 畴:田地。
-
陌与阡(mò yǔ qiān):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 。
-
中野:原野之中。
-
气结:心中忧愁,呼吸不畅。
-
清时:政治清明的时期。
-
嘉会:欢乐的聚会。
-
终极:尽头。
-
朝(zhāo)霜:早晨的霜,太阳一出就消失,比喻人命短暂。
-
展:实现。 嬿婉(yàn wǎn):欢好的样子。
-
朔方:北方。
-
亲昵(nì):亲近的人。
-
中馈(kuì):指酒食。
-
觞(shāng):酒杯。
-
施翮(hé):展翅。 翮:鸟的翅膀。
翻译
【其一】
缓缓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眺望洛阳四周的山峦。
洛阳城如今是多么的寂寞凄凉,昔日的宫室全都已被焚烧成一片废墟。
那残留的垣墙全都崩塌断裂,丛生的荆棘高高地直插云天。
再也看不见往昔那些年迈的老人,只见到了陌生的新一代少年。
举步维艰找不到一条可行的小路,荒芜的田野再也无人耕种农田。
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长久未归,回来后甚至都辨认不出旧时的田间小路。
广阔的原野是如此的萧条冷落,绵延千里竟不见有人烟。
想起往昔我在这里常日居住的情景,心中满是哀伤,郁闷得说不出话来 。
【其二】
政治清明的时代很难经常遇到,欢乐的聚会也不可能总是时常举行。
天地无穷无尽没有尽头,可是人的寿命却像早晨的霜露一般短暂无常。
我多么希望与好友能够尽情欢好,然而他却要远去北方。
亲人朋友们一起来为他设宴送行,就在这河阳摆下了丰盛的酒席。
难道是这酒食准备得不够丰厚?可客人们却都没心思将那酒杯斟满、尽情畅饮。
因为彼此情谊深厚,所以格外期望长久相处,想到即将分别,怎能不愧疚忧伤!
山川阻隔,路途遥远得很啊,这次分别如此仓促,真盼望着下次相聚的日子早点到来。
我多么希望能化作比翼双飞的鸟儿,与你展翅高飞,永不分离。
赏析
【其一】
这首诗描绘了洛阳在战乱后的荒芜破败之景。曹植通过北芒坂远望切入,一系列的场景描写,如宫室焚毁、垣墙崩塌、荆棘参天、荒畴无人等,生动而直观地展现出战争给洛阳带来的巨大破坏与荒凉,表达出深深的哀痛与伤感。诗中“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以人事的变化突出时代的沧桑巨变;“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等句通过细节描绘,尽显民生的艰难困苦。诗人目睹此景,回想起往日居所,心中的“气结”深刻地传达出他对战乱的谴责,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其二】
此诗围绕为友人送别展开,情感真挚深沉。开篇以“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感叹时光难再、聚散无常,为全诗定下了忧愁的基调。紧接着感慨人命如朝霜般短暂,引出对与友人欢好相处的渴望。送别场景描写细致,虽准备了丰盛酒食,但宾主都因离别而难尽欢,“爱至望苦深”直接点明彼此深厚情谊下对分别的不舍与愧疚。“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写出路途遥远与相聚不易,最后“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以浪漫的想象表达相伴同行的愿望,情感在无奈的离别愁绪中注入了一丝美好的期许,将送别时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两首诗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曹植诗歌真挚动人、意境深远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