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栖霞紫云洞记

· 林纾
栖霞凡五洞,而紫云最胜。余以光绪己亥四月,同陈吉士及其二子一弟,泛舟至岳坟下,道山径至栖霞禅院止焉。出拜宋辅文侯墓,遂至紫云洞。 洞居僧寮右偏,因石势为楼,周以缭垣,约以危栏,据栏下瞩,洞然而深。石级濡滑,盘散乃可下。自下仰观,洞壁穹窿斜上,直合石楼。石根下插,幽窈莫竟。投以小石,琅然作声,如坠深穴。数步以外,微光激射,石隙出漏天小圆明如镜焉。蝙蝠掠人而过。不十步,辄中岩滴。 东向有小门,绝黑。偻而始人,壁苔阴滑,若被重锦。渐行渐豁,斗见天光。洞中廓若深堂,宽半亩许,壁势自地拔起,斜出十馀丈。石角北向,壁纹丝丝像云缕。有泉穴南壁下,蓄黛积绿,寂然无声。岩顶杂树,附根石窍。微风徐振,掩苒摇飏,爽悦心目。怪石骈列,或升或偃,或倾或跂,或锐或博,奇诡万态,俯仰百状。 坐炊许,出洞。饮茶僧寮。余方闭目凝想其胜,将图而藏之,而高啸桐、林子忱突至。相见大讙,命侍者更导二君入洞。遂借笔而为之记。
拼音

译文

栖霞岭总共有五个洞,而紫云洞最优美。我在光绪己亥年(公元1899年)四月,同陈吉士和他的两个子以及他的一个弟弟,坐船到岳飞的坟墓下面,走山路到栖霞禅院停下来。去祭拜宋辅文侯(牛皋)墓,就到达紫云洞。 紫云洞在僧人住的小屋的右侧。(紫云洞的上面),就着石头形势修建了小楼,周围用围墙围着,又围着很高的栏杆。扶着栏杆往下看,紫云洞很深。石阶光滑,旋转着走才可以下去。从下面往上看,洞壁像天空那样中间隆起斜着向上,直接连着石楼。石根往下插入,幽暗深远像没有底一般。用小石头丢进去,发出琅琅的声响,就像坠入很深的洞穴。几步之外,微弱的光线猛然射来,石缝里露出一块小小的天,又圆又明亮,象镜子一样。蝙蝠轻轻擦着人飞过。不到十步,总是碰上岩上滴下来的水滴。 东面有道小门,极黑。低头曲背才能进去,壁上青苔阴湿柔滑,好像披着几层锦绣。越走越开阔,突然看见天上的光亮。洞里空阔得像很深广的厅堂,有半亩多宽,洞壁拔地而起,斜出十多丈。石角向北,壁上纹理丝丝,就像天上的白云缕缕。有泉水从穴的南壁往下流出,呈现着一派深绿色,静静地停留着,没有一点声响。岩石顶上生长着杂树,把根附着在石头的孔穴。微风徐徐振荡,轻轻地摇动,令人爽心悦目。怪石并列,有的飞升,有的偃卧,有的倾斜着,有的像踮起脚尖站着,有的很尖,有的很大,奇异诡秘,千姿万态,或俯或仰,形状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坐了大约煮熟一顿饭的工夫,从洞里出来。在僧人住的小屋里饮茶。我这才闭目凝神回想紫云洞的优美景致,准备把它画出来并收藏着。不久,高啸桐、林子忱突然到了,大家相见后很快乐。叫随从的人又领着高啸桐和林子忱二人进入洞中。于是我借笔写了这篇记。

注释

栖霞:栖霞岭,在浙江省杭州市葛岭西,一名剑门岭,又名履泰岭。旧时山多桃花,花开时烂漫如彩霞,因此得名。 紫云洞:在栖霞岭上。 岳坟:南宋著名民族英雄岳飞的坟墓,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岸岳王庙右侧。 禅院:寺院,佛寺。 宋辅文侯:牛皋(gāo)(公元1087年—公元1147年)字伯远,汝州鲁山(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官至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宁国军承宣使、荆湖南路马步军副都总管,追赠安德军节度使。 洞居僧寮右偏:洞在僧人住的小屋的右侧。寮,小屋。 “周以缭垣,约以危栏”句:周围用围墙围着,又围着很高的栏杆。 濡滑:光滑。 盘散:同“蹒跚”、“盘跚”,旋转着行进。 穹窿:像天空那样中间隆起而四面下垂。 幽窈莫竟:幽暗深远像没有底一般。 数武:几步。 “石隙出漏天小圆明如镜焉”句:石缝里露出一块小小的天,又圆又明亮,像镜子一样。 辄中(zhòng)岩滴:总是碰上岩上滴下来的水滴。 偻(lóu):低头曲背。 若被(pī)重锦:好象披着几层锦绣。 豁:开阔。 斗:同“陡”,突然,陡然。 廓若深堂:空阔得像很深广的厅堂。 “蓄黛积绿,寂然无声”句:呈现着一派深绿色,静静地停留着,没有一点声响。 濧(duì):水停留。 附根石窍:把根附着在石头的孔穴。 掩苒摇扬:轻轻地摇动。 骈列:并列。 或倾或跂(qì):有的倾斜着,有的像踮起脚尖站着。 或锐或博:有的很尖,有的很大。 坐炊许:坐了大约煮熟一顿饭的工夫。 图:画。

紫云洞的特点是风景很奇特。文章就抓住这一点来描写。先从洞口写起,“据栏下瞩,洞然而深”,“自下仰视,洞壁穹窿斜上”,已给人奇特的感觉。进入洞中,则壁势、壁纹、泉穴、杂树、怪石,无不奇诡万状,爽悦心目,令作者眼目为之一新。描写富有特色,文笔也生动而简洁。
林纾

林纾

古文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 林纾少孤家贫,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旁听,感动过私塾教师。自言「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校阅古籍二千馀卷。林纾崇尚程朱理学,自言读程朱二氏之书「笃嗜如饫粱肉」,但却又能看清「宋儒嗜两庑之冷肉,凝拘挛曲局其身,尽日作礼容,虽心中私念美女颜色,亦不敢少动」的虚伪。 林纾性情急躁,思想属保守派,与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如陈独秀、胡适等人意见相左。其实林纾并不反对白话,他还写过白话诗,他只是反对尽废古文。林纾称胡适是「左右校长而出」的「秦二世」。不过胡适对林纾的成绩仍有正面的评价,《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文中提到:「古文不曾做过长篇的小说,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一百多种长篇的小说。古文里很少有滑稽的风味,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欧文和狄更斯的作品。古文不长于写情,林纾居然用古文译了《茶花女》与《迦因小传》等书。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种大的成绩。」周作人指出:「他介绍外国文学,虽然用了班、马的古文,其努力与成绩绝不在任何人之下。……老实说,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引起一点对于外国文学的兴味,我个人还曾经很模仿过他的译文。」亚瑟·威利评论说:「狄更斯……所有过度的经营、过分的誇张和不自禁的饶舌,(在林译里)都消失了。幽默仍在,不过被简洁的文体改变了。狄更斯由于过度繁冗所损坏的每一地方,林纾都从容地、适当地补救过来。」 琴南不谙外语,不能读外国原著,只能「玩索译本,默印心中」,后来他与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国的作品。林纾译书的速度极快,他自己曾经形容「耳受手追,声已笔止」,当然也有不少误译,评价毁誉参半,林纾自己也把责任推掉:「鄙人不审西文,但能笔达,即有讹错,均出不知」。甚至把许多极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郑振铎曾指出:「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纪》、《亨利第六》、《凯撒遗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译得变成了另外一部书了。」林纾与魏易合作完成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公元1901年),他在书前的「例言」说:「是书开场、伏脉、接笋、结穴,处处均得古文家义法」。 林纾一生著译甚丰,共译小说超过213部,翻译小说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的作品,其他还包括有莎士比亚、笛福、斯威夫特、兰姆、史蒂文森、狄更斯、司各特、科南·道尔、欧文、雨果、大仲马、小仲马、巴尔扎克、伊索、易卜生、托尔斯泰等名家的作品。稿酬如潮,他的好友陈衍(石遗)戏称他的书房是「造币厂」。根据钱钟书的观察,在译完《离恨天》(Paul et Virginie,公元 1913年)之前,林译本十之七八都很出色,后期的译笔逐渐退步,无甚趣味。 ► 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