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黄山记
译文
注释
- 癸卯:指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
- 兜笼:一种供人乘坐的竹制器具。
- 羸老:(léi)瘦弱衰老。
- 襁褓:(qiǎng bǎo)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 刺天:直刺天空。
- 釜底:锅底。
- 混沌:这里形容模糊不清的状态。
- 大鳌鱼:(áo)巨大的鳖鱼。
- 始信峰:山峰名。
- 清凉台:景点名。
- 镕银:熔化的银。
- 矼:(gāng)石桥。
翻译
乾隆四十八年四月二日,我游完白岳后,就去沐浴黄山的汤泉,泉水甘甜而且清冽,在悬崖之下。晚上住在慈光寺。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此处登山小路狭窄险峻,即使是兜笼也不能用。您步行会很辛苦,幸好有当地人习惯背客人,叫做海马,可以用他们。”带来五六个健壮的人,都拿着几丈长的布。我自己笑着想我这样瘦弱衰老难道又要变成婴儿了吗?开始还很要强,等到非常疲惫时,就绑在他们背上。于是一半步行一半被背。走到云巢,路断了,踩着木梯上去,万峰直刺天空,慈光寺已经像在锅底了。这天晚上到文殊院住宿。
天下着很冷的雨,端午节还穿着厚皮衣烤火。云雾涌进屋里好像要夺走屋子,不一会儿一片混沌,两人坐着,只能听辨彼此的声音。云雾散后,走到立雪台,有古松根从东边生出,树干扑倒在西边,树头朝向南边,穿入石头中,又裂出石头外。石头好像是活的,又好像中间是中空的,所以古松能藏在其中,并与它相互融合。又好像畏惧上天,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晚上,云气更加清新,各个山峰像儿孙一样俯伏着。
第三天,从立雪台左边转下去,经过百步云梯,路又断了。忽然看见一块石头像大鳌鱼,张开它的嘴。没办法只好走进鱼嘴里,穿过鱼腹从鱼背上出来,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台,到光明顶,和莲花峰、天都峰形成三足鼎立,高高对峙。天风撼动着人,不能站立。晚上到狮林寺住宿。趁着太阳没落,登上始信峰。这个峰有三个,远远望去两个峰尖耸峙,仔细看,还有一个峰隐藏在后面。峰又高又险,下面临近无底的溪流,我站在峰巅,脚趾有二分伸出在外。和尚害怕地拉着我。我笑着说:“坠落也没关系。”问:“为什么?”说:“溪流无底,那么人坠落下去也会无底,飘飘然不知会停在哪里?即使有底,也需要很久才能到达,完全可以在这片刻间求生。”和尚笑了。
第四天,登上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山峰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把武器库的兵器散落在地上。过了一顿饭的工夫,有白色的带子缠绕着树木。和尚高兴地告诉我说:“这是云铺海啊。”开始时模模糊糊,像熔化的银、散开的绵,很久后浑然成一片。青山群露出角尖,像大盘子里凝结的油脂中有直立的笋脯的样子。不久云雾离散,则万峰簇簇,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我坐在松顶上苦于太阳暴晒,忽然有一片云飘来为我遮阴,才知道云有高有低,绝不是一类。
第九天,从天柱峰后面转下来,经过白沙矼,到云谷,家人用肩舆来迎接。计算一下步行了五十多里,进山一共七天。
赏析
这篇游记生动地描绘了作者游历黄山的经历和所见到的奇丽景色。文中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黄山的温泉、险径、奇峰、怪石、云海等景观,如“万峰刺天”“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等,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黄山的壮丽和独特魅力。文章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之美,还表达了作者面对艰险时的从容态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