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担任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还没到任,就下起了大雨。筠州大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就在锦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来到任所时,房屋破败,无处安身。于是向郡府的长官作了报告,请求借用户部巡察使衙门暂居。郡府长官同情我无安身之处,就答应了我的请求。这年十二月,才能勉强支立起倾斜的房子,修补上倒塌的墙壁,又在厅事堂的东边盖了一间小屋,屋前种了二株杉树和上百棵竹子,作为我读书休息的处所。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以前由三个人来管,我来到这里时,其馀二人正好都卸职离去,所有的事务都落在我一个人头上。白天我得坐守在市场上,卖盐沽酒,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买卖人,为尺寸的小利争执以尽我的职责。晚上回去就已经筋疲力尽,昏然睡去,天已经亮了都不知道。第二天又得出去工作,始终也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都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不禁使人内心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苦笑。
从前,我小的时候读书,曾经暗地里责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从政做官,那么至少也应该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这样也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何至于贫穷困苦到如此地步呢!可是自从我来到筠州,每天为盐米这些琐事辛勤操劳,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繁杂琐碎的事务,回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去,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缠绕住而身不由己。从这以后才知道颜回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这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缘故啊。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最高理想境界的时候,沉醉在权势利益之中,为财帛子女经营,并以此为乐趣。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连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顾,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毫无怨言,即使让他朝南面坐着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正想以诚挚的心情洗心革面,勤学求道,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可是我自知我的不足,而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不是更做不到吗!至于孔子周行列国游说,最高的官职是做了鲁司寇,最低的时候还做过乘田、委吏,只要他接触的官职,他都能做好。他所做的都是达者的事情,不是我们这些平常学者能够办到的。
我已经被贬谪在这里,虽然知道受职事的束缚不能离开,只希望时候长久了,世人或许能同情可怜我,让我返回家乡,修建先人留下的破败家园,盖起简陋的房屋栖身,然后追求颜回安贫乐道的志趣,实现所想望的东轩之乐,优哉游哉,其乐无穷,以至不知老之将至。然而这不过是幻想,我是不敢有这样的希冀的。
现在是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所作。
赏析
第一段,记叙开辟“东轩”,坐市区,公务繁忙的全天生活,简明地交代了作者去筠州的原因和“哑然自笑”的无奈心情。一开始,浓墨重涂洪灾为害:“筠水泛溢,没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滣,水患尤甚。”继而突出描写“敝不可处”,“假部使者府以居”,开辟“东轩”:告郡——借居——郡怜——支斜——补缺——辟轩。这一过程,殊属艰辛。再以点代面,形象描绘作者“坐市区”一天的“筋力疲废”生活。昼坐、鬻沽、争寻尺、暮疲、昏睡、旦复出、无能安于东轩、哑然自笑,无奈心态,跃然纸上。从“筠水泛溢”到“敝不可处”,这是天老爷造成的;从“筋力疲废”到“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这是北宋社会制度造成的。两者巧妙结合,天灾人祸,现象本质,意在言外。
第二段,从东轩的简陋日子联想到颜回苦学生活;借颜回“箪食瓢饮”之乐,追求一种“安贫乐道”精神,抒发其政治失意后而又急于排遣的旷达心情。人的青春年少最值得追忆。起笔引用颜回箪食瓢饮的美谈,是最切合作者此时此地的心态的。由于政治失意,他暗暗安排出路:“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作者到任后的生活无情地敲碎了他的美梦:做一个勤劳于管理盐米的小官,就是“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可是每做一事,不免遭“劫”又滞留任上。通过亲身经历,作者体会到:颜回“之所以甘心贫贱”,而不肯通过官路以求生,原因是做官有“害于学”。再从士大夫一面“沉酣势利”,“玉帛子女”,“自以为乐”,另一面循理求道,春花秋实,从容自得,才是真正的乐的反正论证,推断出作者奔走以求的乃是圣贤之乐、“颜氏之福”的人生哲理,借以排遣贬谪后的愁苦。“嗟夫”一词用得适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我”转到“士”,由个别过渡到一般,顺理成章,持之有故。
第三段,由颜回的安贫乐道,联想到将来“归伏田里”,抒发了他“追求颜氏之乐”的超然情怀。开头,追慕颜回老师孔子“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的“周行天下”、上下求索的史实,同时指出,孔子之举动属“达者之事”,而不是一般读书人所企望得到的。接着,袒露出自己追求解放,“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陶潜桃花源式的生活美愿。最后,回到题旨,颂赞颜回“箪食瓢饮”之风,“怀思东轩”,走一条“优游以忘其老”的人生归途。
第四段,交代作记时间,增强了“记”的真实感。通过一天坐市忙碌生活的描叙,借题发挥,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地位虽卑下而心境尚崇高的贬官形象。从洪水的自然为害之景,写东轩的居处破败之状,从供职的自效、忙碌之姿,写到日夜精疲、哑笑之态,自然,顺理,融情,扣题。再从简陋的东轩生活,联想到颜回的“箪食瓢饮”,从而追求“颜氏之福”、“颜氏之乐”,即“安贫乐道”精神,追求“归伏田里”,走陶渊明桃花源式的超然旷达的人生道路。这是作者此时此地官场失意、心烦意乱而又欲求摆脱的必然心理;也是作者写“东轩记”所深蕴的人生哲理内涵。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筠州:今江西高安。
-
市:做买卖或做买卖的地方。
-
漘(chún):水边。
-
欹(qī)斜:歪斜。
-
圮(pǐ):毁坏,倒塌。
-
豚鱼:这里泛指猪和鱼。
-
自效:这里指尽力做事。
-
颜子:即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
箪(dān)食瓢饮: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形容生活贫苦。
-
陋巷:狭窄的巷子。
-
抱关击柝(tuò):守门打更。
-
贫窭(jù):贫穷。
-
尘垢:灰尘和污垢,比喻世俗的纷扰。
-
羁絷(zhí):束缚,拘禁。
-
沉酣:深深地沉浸。
-
玉帛:玉器和丝织品,古代用于祭祀、会盟等礼仪活动,也泛指财富。
-
睎(xī):仰慕。
翻译
我因为获罪被贬监筠州盐酒税,没到那里时,大雨,筠水泛滥,淹没了南市,登上北岸,冲毁了刺史府门。盐酒税所的房屋,在江边,水患尤其厉害。到了后,房屋破败不能居住,就向郡里报告,借用部使者的府第来居住。郡里怜悯我无处可归,答应了。这一年十二月,才能够支撑歪斜的地方,修补倒塌缺失的部分,开辟听事堂的东边作为轩房,种了两棵杉树,一百棵竹子,把这里作为宴饮休息的地方。但盐酒税以前是三个官吏共同做事,我到后,那两个人刚好都离职了,事情都托付给我一个人。白天就坐在市区卖盐、卖酒、收猪鱼的税,和市民争尺寸之地来尽力做事。晚上回来筋疲力尽,就昏昏然睡觉,不知道黑夜已经过去白天又来了。早晨就又出去处理事务,始终不能安心在所谓的东轩那里。每天早晚在它旁边出入,看着它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哑然失笑。
我以前年少读书时,曾私下奇怪颜回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做官,然而守门打更,还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并且不妨碍学习,何至于困窘受辱贫穷困苦到这种地步?等来到筠州,在盐米之间辛勤劳作,没有一天休息,即使想抛弃世俗的纷扰,解开束缚,在道德的地方自我放任,但是事情每每被牵制而留下来。这才知道颜回之所以心甘情愿处于贫贱之中,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俸禄来养活自己,是因为他的良心怕被学习所损害。唉!士人在他没有听闻大道时,深深地沉浸在权势利益之中,用玉帛子女来丰厚自己,自以为是快乐了。等到他依循道理来寻求大道,抛弃浮华而收获实质,从容自在,不知道天地是多么广大和生死是如何变化,更何况那下面的情况呢?所以那种快乐,足以替换贫穷饥饿而不怨恨,即使是南面称王,也不能加给他。大概不是有品德的人不能担当啊。我正微不足道地想要洗去污浊,仰慕圣贤的万分之一,自己觉得有欠缺而想要差不多达到颜回的快乐,应该是不可能得到的啊!至于孔子周游天下,高位做到鲁国的司寇,低位做到乘田委吏,只是根据他所遇到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可以的,那是通达的人的事情,而不是求学的人所期望的。
我既然因为获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被束缚的害处但是形势不允许离开。只希望时间长久,或许世人会哀怜我,使我能回归田园,修整先人的破旧房屋,造一间环绕四周的屋子居住,然后追求颜回的快乐,怀念东轩,悠闲自得地忘记衰老。然而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阳苏辙记。
赏析
这篇《东轩记》以作者被贬筠州的经历为线索,先是描述了其在艰苦环境下的生活与工作状况,从住房的破敝到工作的繁忙劳累。接着通过对颜回安贫乐道的追思,反思自身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作者感悟到追求大道、抛弃浮华的重要性,并感慨自己在困境中领悟到这些道理。文章体现了作者在困境中不断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过程,既有对现实遭遇的感慨,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索,情感真挚,发人深省。同时,通过与颜回和孔子的经历对比,也凸显了作者对不同人生态度和境界的思考,文字简洁而内涵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