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序

· 卜商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拼音

所属合集

#高中文言文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卜商:即孔子,古代对孔子的尊称。
  • 风之始也:指《关雎》是风诗的开始。
  • 乡人:指地方百姓。
  • 邦国:指国家。
  • :此处指讽喻或教化。
  • :教导,训导。
  • 志之所之:心意所向。
  • :情感或意愿。
  • 正得失:纠正错误,评判是非。
  • 小雅:针对较小范围内的政治问题。
  • 大雅:针对更大范围或国家层面的政治问题。
  • :赞美高尚品德,祭祀时歌唱。
  • 四始:《关雎》《麟趾》等四首诗被认为是诗的源头。
  • 王者之风:君王的道德典范。
  • :指南方,象征文明的传播。
  • 诸侯之风:诸侯国的典范。
  • 召公:西周时期的重要官员,与周公并称。
  • 《周南》《召南》:《诗经》中的两个部分,代表南方地区的诗歌。
  • 淑女:贤良的女子。
  • 君子:有德行的人。
  • 大小不同:指诗篇的内容和形式各异。

翻译

《关雎》这首诗,描绘的是后妃的美好品德,它是风诗的开端,用来教导天下人遵循正确的夫妻关系。因此,它不仅适用于乡村百姓,也适用于国家治理。这里的“风”既是教化,也是引导。诗歌是心灵的表达,内心的情感通过语言流露,如果言语不足以传达,就通过感叹和歌唱来加深感情。如果这些还不够,甚至会让人手舞足蹈,完全沉浸其中。

音乐的声音形成了文字,称为音。在太平盛世,音乐和谐悦耳,反映了政治的安宁;乱世则音乐充满怨恨和愤怒,反映政治的混乱;而亡国之音则是悲哀和反思,表明人民的困苦。所以,诗歌能评判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比这更接近真理的了。古代君王借助诗歌规范夫妻关系,弘扬孝敬之情,强化人际关系,提升教化水平,改变风俗习惯。

《诗经》有六种主要类型:一是讽喻(风),二是直接陈述(赋),三是比喻(比),四是引发联想(兴),五是正统雅乐(雅),六是赞颂神明的颂歌。它们分别用于上层教化百姓,下层批评时政,用巧妙的方式提出建议,说的人无需担责,听的人可以警醒。所以称为“风”。

当王道衰落,礼制废弃,政令失效,各国政策各异,家风民俗多样时,新的风诗和雅诗就产生了。这些诗歌反映了历史的得失,痛惜人伦的破坏,哀叹苛政,旨在触动统治者,同时保留传统的习俗。变风源于情感,但最终受礼义约束。《关雎》就是这样的诗,它赞美淑女与君子的匹配,强调进贤的重要性,表达了对美好品德的向往,没有过度放纵。

风、雅、颂代表诗歌的不同体裁,赋、比、兴则是诗歌表达的不同手法。虽然形式和内容各有侧重,但都被视为诗歌的六个基本要素,共同构成诗歌的“义”。

赏析

《毛诗序》是中国古代对《诗经》的解读,它阐述了诗歌的教化功能和社会作用,以及《诗经》六义的内涵。孔子通过对《关雎》等诗篇的解析,强调了诗歌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诗歌类型来反映时代变迁和政治得失。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的道德理想和人文关怀,对后世文学理论影响深远。

卜商

卜商

卜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 2篇诗文

卜商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