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髮,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薄命:命运不好,福分差。
- 低徊:徘徊,流连。
- 绣榻:装饰华丽的床榻。
- 红雨:落花。
- 雕阑:即雕栏,雕刻精美的栏杆。
- 灵飙(biāo):指神风。
- 碧落:天空。
- 绸缪:形容紧密缠缚,这里指情谊深厚。
- 荀衣:东汉荀彧(yù)很注重个人仪表,到别人家里,所坐之处接连几天都有香气。
翻译
短暂的人生,命运如此薄幸,怎能忘记那反复的徘徊回想?记得在闲时的绣榻上,一起吹拂那飘落的红花,在那精美的弯曲栏杆处,一同倚靠欣赏斜阳。美好的梦难以留住,残损的诗无法再续写,只换来深夜里痛哭一场。亡妻的遗容还在,只是神风一转,没来得及仔细端详。重新寻找那渺茫的天空,料想短发的自己,早晨起来肯定已生有寒霜。即便在人间和天上,尘缘也并未断绝,无论是春天的花还是秋天的叶,总是触动思绪令人感伤。想要情谊深厚,却惊讶地发现已开始凋零,渐渐减少了如荀衣般昨日的香气。真是无可奈何,只能借助那声声邻家的笛声,谱写出令人断肠的旋律。
赏析
这首词是纳兰性德悼念亡妻之作。开篇即慨叹人生短暂,命运不济,流露出对亡妻的无尽思念和难以忘怀。回忆与亡妻曾经的美好时光,如在绣榻闲处、倚栏共赏斜阳等,更衬出如今的孤独与哀伤。梦与诗都已残损,唯有痛哭,面对遗容也无法久视。下阕写寻觅无处,自己也因伤怀而早生白发。尘缘难断,看见花与叶都会触发感伤,想留住美好却无奈已凋零。最后借助邻笛来抒发内心的苦痛愁肠。整首词情感真挚深沉,笔触哀婉,充分体现出纳兰性德对亡妻的挚爱与痛惜,将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和哀伤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纳兰性德
清代政治人物、著名词人、学者,叶赫纳兰氏(明末海西女真四部之王族姓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时期重臣纳兰明珠长子。
纳兰容若生于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曾祖父叶赫部贝勒金台石,曾姑祖母孟古哲哲(金台石妹、清太祖努尔哈赤妃),姑表祖父清太宗皇太极(孟古哲哲子)。母英亲王阿济格(多尔衮亲兄)之女爱新觉罗氏,父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纳兰容若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时二十二岁补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康熙帝爱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与皇室沾亲,与康熙长子胤禔生母惠妃也有亲戚关系,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并奉旨出使梭龙(其方位学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边情况。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二),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清史稿》有传。
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佔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徵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 2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