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文登营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楂。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拼音

注释

冉冉句: 冉冉:渐渐行进貌。 双幡:幡本义旗帜,这里双幡指挂着两片风帆的船只。 野人:老百姓、乡下人。 堞:城上女墙,《辞源》里解说为,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释名释宫室》:“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 短笳:一种军中乐器。 秦代石:《史记·秦始皇本纪》:“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 楂:同“槎”,水中浮木。 汉时楂:这里指汉朝张骞乘槎的故事。传说天河与海相通,有个住在海边的人,每年八月都见有浮槎来去不失期,便带了粮食乘槎而去,据说此人就是张骞(见《博物志》和《荆楚岁时记》。 百国:古有百济国在辽东之东,今朝鲜地,这里指日本。

这首诗是作者在山东沿海负责防御海上倭寇的时候所写。当时作者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卫所。诗中可以看出这位抗倭英雄的儒将风度,他在欣赏风景之际,仍不忘记对敌人的高度警惕。 这首诗是作者在山东沿海负责防御海上倭寇的时候所写。当时作者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卫所。诗中可以看出这位抗倭英雄的儒将风度,他在欣赏风景之际,仍不忘记对敌人的高度警惕。 当年戚继光经常从这里登战舰出发,去文登、即墨视察部队,在路过文登营的时候,这位将军居安思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过文登营》。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抱负及远见卓识。作为一代名将,时值明王朝国力衰弱,东边有倭寇侵扰,北边有女真虎视,作者以戍边将士的情怀感受这一切是自然的。戚继光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史称“三朝虎臣”,征战四十二年。他的声望誉满华夏,威震域外。
戚继光

戚继光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 2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