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不见严夫子,寂寞富春山。空留千丈危石,高出暮云端。想象羊裘披了,一笑两忘身世,来插钓鱼竿。肯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
中兴主,功业就,鬓毛斑。驱驰一世人物,相与济时艰。独委狂奴心事,未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爽气动星斗,终古照林峦。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严夫子:指东汉严光,字子陵,曾与刘秀同学,刘秀称帝后,他拒不出仕,隐居于富春山。
- 危石:危(wēi),高耸的石头。
- 羊裘:羊皮衣。严光常披着羊皮衣隐居垂钓。
- 翮(hé):鸟的翅膀,这里指代鸟。
- 中兴主:指汉光武帝刘秀,实现了汉朝的中兴。
- 狂奴:指严光。刘秀曾称严光为“狂奴故态” 。
- 痴儿:这里指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 鼎足:指像魏、蜀、吴三国那样争夺天下鼎足而立。这里指代争夺权势。
- 爽气:豪迈的气概。
翻译
不见当年的严夫子啊,富春山如今一片寂寞。徒然留下那千丈高耸的巨石,高高地超出傍晚的云端。遥想当年严夫子披着羊皮衣,洒脱一笑便将身世都抛却,悠然来此把钓鱼竿插在江边。他怎肯像林间鸟儿,飞疲倦了才知道返回。 中兴汉室的明主刘秀,成就了一番伟大功业,可两鬓也已斑白。他驱使天下的英雄豪杰,共同来匡济时世的艰难。而严光独把自己归隐的心事坚持到底,从不羡慕那些痴迷功名像鼎足争权的人,潇洒离去放任自己疏放不羁又愚顽。他那豪迈的气概震动了天上的星斗,从古至今一直照耀着山林峰峦。
赏析
这首词以严光的事迹为主要内容。上阕描绘出富春山的寂寥以及对严光潇洒隐居、忘怀身世的想象,生动展现出严光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形象。通过“肯似林间翮,飞倦始知还”的对比,更突出严光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志向。下阕将刘秀中兴汉室的伟业与严光拒绝权势诱惑、坚守隐居之志相对比,进一步表达了对严光淡泊情怀的赞赏。“爽气动星斗,终古照林峦”以豪迈的笔触,将严光的精神高度升华,其精神如同璀璨星辰,万古照耀山林,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全词既有对历史人物的生动刻画,又充满着深刻的人生思索,意境开阔且情深意长。

朱熹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 1476篇诗文
朱熹的其他作品
- 《 借王嘉叟所藏赵祖文画孙兴公天台赋凝思幽岩朗咏长川一幅有契于心因作此诗二首 》 —— [ 宋 ] 朱熹
- 《 和喜雨二绝 》 —— [ 宋 ] 朱熹
- 《 训蒙绝句小学 》 —— [ 宋 ] 朱熹
- 《 闻二十八日之报喜而成诗七首 》 —— [ 宋 ] 朱熹
- 《 次秀野韵五首 》 —— [ 宋 ] 朱熹
- 《 诗饯陈兄朝章居士永归本宅授诸挽者 》 —— [ 宋 ] 朱熹
- 《 淳熙戊戌七月二十九日与子晦纯叟伯休同发屏山西登云谷越夕乃至而季通德功亦自山北来会赋诗记事以云卧衣裳冷分韵赋诗得冷字 》 —— [ 宋 ] 朱熹
- 《 汲清泉渍奇石置熏炉其后香烟被之江山云物居然有万里趣因作四小诗 》 —— [ 宋 ] 朱熹
相关推荐
- 《 水调歌头 · 多景楼 》 —— [ 宋 ] 陆游
- 《 水调歌头 · 中秋 》 —— [ 宋 ] 米芾
- 《 水调歌头 · 秋色渐将晚 》 —— [ 宋 ] 叶梦得
- 《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 —— [ 宋 ] 苏轼
- 《 水调歌头 · 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 —— [ 宋 ] 辛弃疾
- 《 水调歌头 · 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 —— [ 宋 ] 辛弃疾
- 《 水调歌头 ·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 —— [ 宋 ] 苏轼
- 《 水调歌头 · 平山堂用东坡韵 》 —— [ 宋 ] 方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