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蚊蚋(ruì): 泛指小飞虫,蚊子一类的昆虫。
- 聒(guō)人: 使人厌烦吵闹。
- ****觜(zuǐ): 同“嘴”,这里指蚊虫叮咬人的口器。
翻译
在春天的夜晚,有一两只蚊蚋飞舞,因为很久没有见到它们了,倒还觉得有点欣喜。可是现在它们渐渐变得喧闹起来,吵得人厌烦。想想往后天气变得更暖和了,真拿它们那尖尖的叮咬人的嘴没有办法啊。
赏析
这首诗是梅尧臣日常观察自然生活的生动记录。开头“春夜一二蚊蚋飞,久不见之尚可喜”,呈现出一种新奇视角,久未谋面的蚊蚋在春夜出现,还能带来少许新鲜感,体现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初现事物的包容态度。“而今稍喧来聒人”,笔锋一转,随着蚊蚋数量增多,噪音给人带来烦恼,鲜明对比中,展现出事物状态转变后给人的不同感受。结尾“向后更暖奈尔觜”则以一个无奈的感慨,推想到未来天气渐暖蚊蚋肆虐的情景,展现出诗人对后续状况的担忧。整首诗意趣盎然,以小见大,从平常的蚊蚋变化透露出时节推移和生活琐事中的复杂心情,文字质朴却韵味悠长 。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诗小传》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