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叔头虱

吾儿久失恃,发括仍少栉。 曾谁具汤沐,正尔多虮虱。 变黑居其元,怀絮宅非吉。 蒸如蚁乱缘,聚若蚕初出。 鬓搔剧蓬葆,何暇嗜梨栗。 剪除诚未难,所恶累形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shì):依靠,这里指母亲。失恃指母亲去世。
  • :束发。
  • (zhì):梳头。
  • 虮虱(jǐ shī):虱子和虱卵。
  • :头部。
  • 怀絮:指身上藏着棉絮取暖,此处形容虱子在头发里的样子。
  • :居住。
  • :这里指虱子像热气一样涌动。
  • 蓬葆:蓬乱的头发。

翻译

我的孩子长久失去了母亲(的照料),头发束起后还是很少梳理。 到底是谁来为他准备热水沐浴呢,正因如此他头上才有很多虮子和虱子。 (虱子)在他的头部变黑聚集,怀着棉絮般藏在那里可不是好事。 它们像热气般涌动如蚂蚁乱爬,聚集在一起就像刚孵出的蚕。 他的鬓发搔痒得像蓬乱的草丛,哪里还有闲暇去喜爱吃梨和栗子呢。 要剪除这些虱子确实不算困难,只是厌恶它们损害了身体。

赏析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孩子头上长虱子的情况,反映出孩子失去母亲后生活上的疏忽和不便。诗中通过对虱子的形象描绘,如“蒸如蚁乱缘,聚若蚕初出”,生动地展现了虱子的众多和令人厌恶的状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心疼,以及对孩子因失去母亲而得不到妥善照顾的无奈。最后一句“剪除诚未难,所恶累形质”,则体现了诗人对虱子损害孩子身体的担忧。整首诗语言通俗,情感真挚,以小见大,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细节和亲情的温暖与重要。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诗小传》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