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允木山
空山枯楠大蔽牛,霹雳夜落鱼凫洲。鱼凫水射千秋蠹,肌烂随沙荡漾流。
唯存坚骨蛟龙锼,形如三山中雄酋。左右两峰相挟翊,尊奉君长无慢尤。
苏夫子见之惊且异,买于溪叟凭貂裘。因嗟大不为梁栋,又叹残不为薪槱。
雨侵藓涩得石瘦,宜与夫子归隐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苏明允: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 楠:一种常绿乔木,木材坚硬,古代常用作建筑。
- 鱼凫洲:可能是指江河中的一个洲名,也可能象征古代蜀地的鱼凫国。
- 蠹:蛀虫,这里指侵蚀木材的害虫。
- 肌烂:木质腐烂。
- 蛟龙锼:比喻强劲的风力或自然力量像雕刻蛟龙一样侵蚀。
- 三山: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 雄酋:首领,形容山峰的雄伟。
- 挟翊:夹持、辅佐,形容山峰环绕。
- 尊奉君长:敬重并服从上级。
- 慢尤:怠慢或违背。
- 溪叟:溪边的老者。
- 貂裘:珍贵的皮衣,这里代指丰厚的报酬。
- 梁栋:建筑的栋梁,喻指有用之材。
- 薪槱:薪柴,比喻可供燃烧的材料。
翻译
在空旷的山中,一棵枯朽的大楠树遮天蔽日,犹如雷霆在夜晚落在了鱼凫洲。这株楠木历经千年侵蚀,木质腐败,随风飘荡,只剩下坚韧的骨架,如同三座仙山中的雄伟首领。左右两侧的山峰仿佛护卫着它,恭敬地侍奉着不轻慢任何命令。
苏轼看到这一切,既惊讶又感慨,他用溪边老者的貂皮衣换来了这棵树。他叹息这大树原本不能成为支撑房屋的栋梁,也不能作为取暖的薪柴。雨水侵蚀,使树干上的青苔更加湿滑,显得更加瘦削,似乎它更适合陪伴苏轼隐居山林。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株枯楠树的命运,寄寓了作者对苏轼命运的感慨。楠木象征着苏轼的才识和品格,虽遭摧残但仍保持坚韧。诗人以山峰比喻苏轼的威望,强调了他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苏轼遭遇贬谪的同情和对其高尚品质的赞美。整首诗语言生动,意境深远,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