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李察推留别

我学犹肥腱,一食辄易厌。 君何以名虚,每来车马淹。 经术素所浅,道义安得渐。 独有寒苦吟,可与前古兼。 今者抱悲哀,憔悴居穷阎。 愁鸣无好音,亟别空顾瞻。 诗言留彼美,欲和惭无盐。 短兵当长戈,焉得不尽歼。 又如握枯蒿,逆风乘烈炎。 膏肓靡自疗,谁复望针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肥腱(jiàn):肌肉丰满,形容学问深厚。
  • 辄(zhé):就,立即。
  • 虚名:徒有虚名,指名声不实。
  • 淹(yān):滞留,停留时间长。
  • 经术:儒家经典学问。
  • 渐(jiān):逐渐,增进。
  • 寒苦吟:在困苦中作诗。
  • 前古兼:与古代诗人相提并论。
  •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面容瘦弱、疲倦。
  • 穷阎(yán):贫穷的居所,这里指处境艰难。
  • 无好音:没有好消息。
  • 亟(jí):急切,迫切。
  • 惭无盐:比喻才情不足,自愧不如。
  • 短兵:比喻力量有限或策略笨拙。
  • 尽歼:全部消灭,这里指彻底解决。
  • 枯蒿(hāo):干枯的蒿草,比喻境况凄凉。
  • 膏肓(gāo huāng):中医术语,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救治。
  • 针砭(biān):古代医疗方法,这里比喻救治。

翻译

我的学问就像肥满的腱子肉,一顿饭就感到满足,容易产生厌倦。你为何拥有这样的虚名,每次来访总让车马停留不前? 我对经典的了解原本就浅薄,如何能通过交往逐渐提升道德修养?只有在困苦中吟诗作赋,或许能与古代诗人媲美。

如今我满怀悲伤,生活困顿,面容憔悴。没有好消息传来,急于分别,只能空望着彼此。 我想用诗歌留住美好,却因才情不足而感到惭愧。如同短兵对长戈,无法完全解决问题。 又如身处困境,逆风而行,面对强烈的困难,自身的病痛难以治愈,无人能给予帮助。

赏析

此诗是梅尧臣回应李察的留别之作,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己学术与生活的感慨。诗人自谦学问虽深但易于满足,同时批评自己在道德修养上进步缓慢。面对朋友离去,他以诗相赠,既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又流露出自己的无奈与自我反思。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如“肥腱”、“短兵长戈”、“握枯蒿”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挣扎。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富有哲理,体现了梅尧臣深沉的文学造诣。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诗小传》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