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后城中坏庐舍千馀作诗自咎

不如无道国,而水冒城郭。 岂敢问天灾,但惭为政恶。 湍回万瓦裂,槎向千林阁。 独此怀百忧,思归卧云壑。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无道国:治理无道的国家,指治国混乱、没有法度的国家。
  • ****冒(mào)城郭:淹没城镇。冒,覆盖、淹没。城郭,城邑、城市。
  • **湍(tuān)回:急流回旋。湍,急流的水。
  • ****槎(chá)**:木筏,这里指被大水冲来的树木。
  • 云壑:云雾缭绕的山谷。

翻译

这情景竟然比无道之国还糟糕,洪水汹涌淹没了城郭。我哪敢去责怪上天降下这灾祸,只是惭愧自己为官治理不力。湍急的水流回旋,使得千万片屋瓦破碎;被水冲来的树木像木筏一样,冲向一片树林般的楼阁。我独独怀着这无尽的忧虑,心中渴望能回归山林,躺卧在云雾缭绕的山谷之中。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梅尧臣强烈的责任感和深沉的忧思。开篇以“不如无道国,而水冒城郭”这种夸张且沉痛的表述,凸显洪水灾害的严重程度超乎想象。诗人没有推卸责任到天灾上,而是深刻自责“岂敢问天灾,但惭为政恶” ,展现出作为官员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对自身职责的清醒认知。诗中“湍回万瓦裂,槎向千林阁”对洪水肆虐场景的描写生动形象,让灾难的破坏力跃然纸上。末尾“独此怀百忧,思归卧云壑”表达了内心满满的忧虑,以及想逃离官场种种纷扰回归自然的念头,反映出在灾害面前诗人的无奈与痛苦。整首诗情感真挚,风格质朴,从灾害写起,深入到诗人内心的反思,在思想深度和艺术表达上都颇为出色 。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卒,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60卷、《毛诗小传》等。 ► 28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