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
村居:广信书院本及四卷本甲集均无题,玆从《花庵词选》。
茅檐低小: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吴音:四卷本作「蛮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中儿:《花庵词选》作「中男」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汉书·高帝纪》:「九年冬十月,淮南王、梁王、赵王、楚王朝未央宫,置酒前殿。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按:此处之「亡赖」作「顽皮」、「淘气」解。亡,通「无」。
卧剥:广信书院本作「看剥」,玆从四卷本及《花庵词选》。
序
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赏析
辛稼轩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清平乐:词牌名,源于唐代教坊曲,宋时流行。
- 茅檐:用茅草盖的小屋。
- 低小:低矮而狭小。
- 溪:小河。
- 青青草:指青翠的草地。
- 吴音:江南吴地的方言。
- 相媚好:互相逗趣,显得亲昵。
- 翁媪:老翁和老妇。
- 锄豆:用锄头挖豆子,做农活。
- 中儿:第二个儿子。
- 织鸡笼:编织用来养鸡的笼子。
- 亡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 卧剥莲蓬:趴在地上剥莲蓬吃。
翻译
一座低矮的小茅屋坐落在溪边,四周长满了青翠的草。喝醉了酒的老夫妇,说着吴地方言,相互之间的话语透着亲昵。大儿子在溪东边忙着锄豆,二儿子则正在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那个淘气的小儿子,他懒洋洋地躺在溪头,一边剥着莲蓬,一边享受着田园生活。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的宁静画卷,通过对一家五口日常生活的细腻刻画,展现了田园诗情画意。辛弃疾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温馨、和谐的家庭画面,特别是“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表现了老夫妇之间的深情厚意。小儿子的“卧剥莲蓬”,既写出他的天真活泼,也透露出乡村生活的闲适与趣味。整首词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那份淳朴的人情和宁静的田园风光。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
辛弃疾的其他作品
- 《 闻科诏勉诸子 》 —— [ 宋 ] 辛弃疾
- 《 太常引 ·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 —— [ 宋 ] 辛弃疾
- 《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 —— [ 宋 ] 辛弃疾
- 《 江神子 · 和李能伯韵呈赵晋臣 》 —— [ 宋 ] 辛弃疾
- 《 江神子 · 和人韵 》 —— [ 宋 ] 辛弃疾
- 《 六州歌头 》 —— [ 宋 ] 辛弃疾
- 《 满江红 · 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 》 —— [ 宋 ] 辛弃疾
- 《 念奴娇 · 谢王广文双姬词 》 —— [ 宋 ]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