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山寺

· 苏轼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拼音

注释

《题金山寺》是中国古代的一首回文诗。其作者有争议,一说宋代周知微,一说宋代苏轼,一说唐代徐夤(一说“寅”)。在《全唐诗》里归入唐末诗人徐夤《回文诗二首》的第二首;而南宋人桑世昌编纂的《回文类聚》里归入北宋诗人周知微名下,标题是《题龟山》;南宋人魏庆之著的《诗人玉屑》中认为是苏轼的作品,标题为《题金山寺》。这是一首内容与形式俱佳的写景诗作,顺读、倒读意境不同,可看作两首诗。如果顺读是月夜景色到江天破晓的话,那么倒读则是黎明晓日到渔舟唱晚。由于构思奇特,组织巧妙,整首诗顺读倒读都极为自然,音顺意通,境界优美,值得玩味。 亦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版本二】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霭霭,晓天江树远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巷,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宋神宗熙宁初年,苏轼由于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批评新法的文章,受到诬陷,不安于在京任职,乃自请外放。于是被任命为杭州通判。这首诗即是他在熙宁四年(公元1070年)赴任时经过镇江金山寺所作。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迢迢:形容遥远。

翻译

潮水伴随着暗流涌动,像雪山倾倒一样,远处水滨的渔舟在明月下垂钓。桥对着寺门,松间小路狭窄,栏杆正对着泉眼,石上波浪清澈。远远望去,绿树在江边天空下显得很遥远,傍晚的红霞在晴朗的天空中弥漫。远远望去四周云彩连接着江水,碧绿的山峰有几点轻盈的鸿雁。轻盈的鸿雁几点,衬托出山峰的碧绿,江水连接着云边,向四方遥望那么遥远。晴朗日子里海边的红霞云雾缭绕,早晨天空中的绿树显得遥远。清澈的波浪从石眼泉边涌起,窄小的路径松门对着桥。明月之下钓舟在远处的水滨,像山一样倾倒的雪浪暗暗随着潮水。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金山寺及其周围的景色。从潮涌浪起,到渔舟钓月、松径寺门、石波泉眼,再到绿树江天、红霞晚日,以及云、水、峰、鸿,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诗句对仗工整,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了自然景色的美妙和宁静。无论是白天的明快还是夜晚的幽静,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充分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美的独特感悟。诗中回文的运用更增添了其艺术魅力,从正反两个方向读来都别具意趣。

苏轼

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