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望韶亭

新隆寺后看韶石,三三两两略依稀。 金坑津头看韶石,十十五五不整齐。 一来望韶亭上看,九韶八音堆一案。 金钟大镛浮水涯,玉瑟瑶琴倚天半。 尧时文物也粗疏,礼乐犹带鸿荒馀。 茅茨殿上槌土鼓,苇籥声外无笙竽。 黄能郎君走川岳,领取后夔搜礼乐。 峄山桐树半夜鸣,泗水石头清昼跃。 山祇川后争献珍,姚家制作初一新。 帝思南岳来时巡,宫琛庙宝皆骏奔。 曲江清澈碧琼软,海山孤尖翠屏展。 天颜有喜后夔知,一奏云韶供亚饭。 帝登九疑忘却归,不知斑尽湘笛枝。 后夔一胫跛莫随,坐委众乐江之湄。 仪凤舞兽扫无迹,独留一狻守其侧。 至今唤作狮子石,雨淋日炙烂不得。 洞庭张乐已莓苔,犍为获磬亦尘埃。 不如九韶故无恙,戛击尚可冬起雷。 何时九秋霜月里,来听湘妃瑟声美。 曲终道是不见人,江上数峰是谁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韶石:位于广东韶关。
  • **依稀:模模糊糊,不很清楚的样子。
  • **金坑津:地名。
  • **九韶八音九韶,舜时乐名;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这里形容韶石聚集宛如美妙乐器罗列。
  • ****大镛(yōng)**:大钟。
  • **鸿荒:指太古时代。
  • **茅茨(cí)殿:茅草盖的宫殿,指简陋的宫殿。这里描述尧时的简朴。
  • ****苇籥(yuè)**:用芦苇做的吹奏乐器。
  • **黄能(néng)郎君:传说中禹的父亲鲧化身为黄能(三足鳖)。这里指代与上古神灵有关的意象。
  • ****后夔(kuí)**:传说中舜时掌管音乐的大臣。
  • **峄(yì)山:山名,在山东。传说这里的桐树可以制作乐器。
  • **泗水:水名。传说泗水的石头有灵性,与音乐有关。
  • **山祇(qí)川后:山神和水神。
  • **姚家:指代舜帝,舜帝姓姚。
  • **宫琛(chēn)庙宝:指宫廷和宗庙中的珍宝。
  • **骏奔:急速奔走。
  • **斑尽湘笛枝:用湘妃泣竹成斑的典故,这里形容舜帝对韶乐的沉迷。
  • ****一胫跛(bǒ)**:一只脚跛。
  • **仪凤舞兽:凤凰来仪,百兽起舞,形容韶乐的神奇美妙能感化万物。
  • ****狻(suān)**:指狻猊,形如狮子,传说中的神兽。
  • **莓苔:青苔。
  • **犍(qián)为:地名。
  • **获磬:获得的古磬。
  • **戛(jiá)击:敲击。

翻译

在新隆寺后面眺望韶石,它们三三两两,模糊不清地出现在眼前。到金坑津头再看韶石,它们十十五五,排列得并不整齐。

来到望韶亭上一看,那些韶石就好像把九韶之乐和八音之器堆积在一案之上。金钟大钟浮现在水边,玉瑟瑶琴好似倚在半天之中。

尧帝时代的文物还比较粗简,那时的礼乐多少还带有太古时代的质朴余韵。在简陋的茅茨殿上敲击土鼓,除了苇籥吹出的声音,几乎没有笙竽相伴。

黄能郎君在山川间奔走,带领后夔去搜集天下的礼乐。峄山的桐树在半夜发出鸣响,泗水的石头在白日里清越跳跃。

山神水神争先献上珍宝,舜帝时期的制作焕然一新。舜帝想到南岳来巡视,宫廷和宗庙的珍宝都赶忙相随。

曲江的江水清澈,如碧琼般柔软,海山那孤耸的尖峰像翠绿的屏风展开。舜帝龙颜大悦后夔能够知晓,演奏起云韶之乐来供奉用餐。

舜帝登上九疑山沉醉得忘了回去,不知湘竹的竹斑都落尽在湘笛的竹枝上。

后夔因为一只脚跛没能跟随,只能坐在江边委弃了众多乐器。凤凰来仪、百兽起舞的美妙场景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只狻猊守在一侧。

直到现在人们还把那石头叫做狮子石,任凭雨淋日晒却始终不会损坏。

洞庭演奏盛大音乐的地方如今已长满了青苔,犍为所获的古磬也已布满尘埃。

还是这九韶之乐相关的韶石一直安然无恙,敲击起来声音还能如同冬天响起的惊雷。

什么时候在秋天霜月洁白之时,能来聆听湘妃弹奏瑟曲的美妙声音。

曲子终了却好像不见其人,江上那几座高耸的山峰又是谁呢。

赏析

这首诗围绕韶关的韶石展开,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描写,谱写了一曲有关韶乐与韶石的传奇篇章。

诗的开篇从不同地点观察韶石,描绘出其形态各异,为后文将其与韶乐相连埋下伏笔。接着,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将韶石想象成罗列的乐器,营造出奇幻瑰丽的氛围,把现实中的山石与想象中的音乐世界完美融合。

在诗中,诗人从尧时的简朴礼乐,到舜帝时后夔搜集天下礼乐的传说,展现了礼乐文化的发展变迁,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神话色彩。通过这些古代传说的融入,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让读者感受到远古时代的神秘与魅力。

诗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与对韶乐、传说的叙述交相辉映,如“曲江清澈碧琼软,海山孤尖翠屏展”,既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又让这种美好与韶乐烘托出的盛世气象融为一体。

末尾诗人又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曲终道是不见人,江上数峰是谁子”,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全诗既气势磅礴,充满奇幻想象,又细腻优美,余韵悠长,展现了杨万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 43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