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同初行状
注释
序
赏析
注释
- 觥(gōng):古代酒器。
- 绖(dié):古代丧服中的麻带。
- 茕茕(qióng qióng):孤独无依的样子。
- 沆(hàng):吴同初的名。
- 夙惠:早慧,自幼聪慧。
- 诔(lěi):叙述死者生平,表示哀悼的文章。
翻译
从我所见到的情况来说,乡里二三十年来号称文人的,无不把追求虚名、轻易获得当作事务,而我和同乡的归生唯独喜欢写古文辞,磨炼品行,树立节操,孤傲不群,不苟且于世间,人们认为我们狂妄。不久又结识了吴生。吴生比我们两人小七岁,因贫困客居嘉定。对于书籍,从《左传》往下到《南史》《北史》,没有不详细熟悉、牢牢记住的。他所写的诗多有哀怨之声,接近《西州曲》《子夜歌》等歌曲。而我有个堂弟顾兰服,比我们两人小两岁;我的妹夫徐履忱比吴生小九岁,我们五人各自能喝三四斗酒。五月初一,我们四人拿着酒器到我家为我母亲祝寿。退下来饮酒,到半夜,拍掌而谈,非常快乐,第二天分别离去。我于是前去接受杨公的征召,不到十天,北方的军队渡过长江,我在苏州从军,回来时昆山发起义兵,归生参与其中。不久他最终得以逃脱,而吴生却死了。我的母亲也绝食而死。这年九月,我才到吴生的住处去询问情况,只见他的母亲正孤独地独自坐着,告诉我说:“吴家五代单传,我这个未亡人只有一子一女。女儿被俘虏,儿子死了!有个孙子,才两岁,也死了!”我既痛心和吴生的交情,又想到我们四人拿着酒器为我母亲祝寿,而我现在却穿着丧服在他母亲为儿子悲哀的时候来见她,于是不知不觉眼泪和鼻涕横流。 吴生名叫其沆,字同初,是嘉定县的学生。他家世代是儒家,吴生尤其自幼聪慧,下笔能写数千字,考试总是第一名。他风度潇洒,以自己的才能为喜,这是他的天性。每当谈到君父之际以及朋友间的诚信诺言,他就坚决不变。北京发生事变,他写了大行皇帝、大行皇后的两篇诔文,被当时的人称赞。他和我们三人每当有一篇文章写出,就互相抄写记录。北方的军队到后,他给我写信以及一篇记事,又从我叔父那里得到他的两首诗,都激烈悲切,有古人的遗风。这以后才知道他那些写闺情的作品,是寄托兴致的文章,而吴生值得敬重的地方不在这里。 吴生居住在昆山,在抗击敌人时,坚守城池不出而死,死去的有四万人,没有人知道尸体在哪里。因为吴生平日里担忧国家、不忘君主,他的道义表现在文章中就是这样,他的死难道还需要考虑吗?吴生侍奉母亲孝顺,每晚回家,必定告诉母亲他和谁来往,某某人最厚道。他死后,我曾经三次到他的住处,没办法时,就派仆人去看。他的母亲见到仆人,没有不哭泣的,又几乎认为她的儿子没有死而又回来了。然而吴生确实死了!吴生写的文章最多,在他岳父那里的,不肯流传;流传的是他写的那些被我们两人抄写记录的,总共两卷。
赏析
这篇《吴同初行状》是顾炎武为友人吴同初所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吴同初的为人、才华以及他的爱国精神和孝义品质。 文章开头,作者通过对比,突出了自己和归生以及吴同初与当时那些追求浮名的文人的不同,展现了他们的品格和志向。接着,详细叙述了作者与吴同初等人的交往,以及吴同初的文学才华和他在国家危难时的表现。在叙述中,作者饱含深情,尤其在写到吴同初死后去拜访其母亲的情景时,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友人的沉痛哀悼。 文中对吴同初的描写,既突出了他的文学天赋和潇洒风度,又强调了他的忠诚和孝义,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最后,作者提到吴同初的文章多且有价值,进一步体现了他的才华。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情感深沉,通过对吴同初的记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和对其品德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爱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