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同初行状

自余所及见,里中二三十年来号为文人者,无不以浮名苟得为务,而余与同邑归生独喜为古文辞,砥行立节,落落不苟于世,人以为狂。已而又得吴生。吴生少余两人七岁,以贫客嘉定。于书自《左氏》下至《南北史》。无不纤悉强记。其所为诗多怨声,近《西州》、《子夜》诸歌曲。而炎武有叔兰服,少两人二岁;娣子徐履忱少吴生九岁,五人各能饮三四斗。五月之朔,四人者持觥至余舍为母寿。退而饮,至夜半,抵掌而谈,乐甚,旦日别去。余遂出赴杨公之辟,未旬日而北兵渡江,余从军于苏,归而昆山起义兵,归生与焉。寻亦竟得脱,而吴生死矣。余母亦不食卒。其九月,余始过吴生之居而问焉,则其母方茕茕独坐,告余曰:“吴氏五世单传,未亡人唯一子一女。女被俘,子死矣!有孙,二岁,亦死矣!”余既痛吴生之交,又念四人者持觥以寿吾母,而吾今以衰绖见吴生之母于悲哀其子之时,于是不知涕泪之横集也。 生名其沆,字同初,嘉定县学生员。世本儒家,生尤夙惠,下笔数千言,试辄第一。风流自喜,其天性也。每言及君父之际及交友然诺,则断然不渝。北京之变,作大行皇帝、大行皇后二诔,见称于时。与余三人每一文出,更相写录。北兵至后,遗余书及记事一篇,又从余叔处得诗二首,皆激烈悲切,有古人之遗风。然后知闺情诸作,其寄兴之文,而生之可重者不在此也。 生居昆山,当抗敌时,守城不出以死,死者四万人,莫知尸处。以生平日忧国不忘君,义形于文若此,其死岂顾问哉?生事母孝,每夜归,必为母言所与往来者为谁,某某最厚。死后,炎武尝三过其居,无已,则遣仆夫视焉。母见之,未尝不涕泣,又几其子之不死而复还也。然生实死矣!生所为文最多,在其妇翁处,不肯传;传其写录在余两人处者,凡二卷。
拼音

注释

归生:归庄,顾炎武同里挚友,时有“归奇顾怪”之谓。 人以为狂:全祖望《顾先生炎武神道表》:“最与里中归庄相善,……相传有归奇顾怪之目。” 嘉定:县名。在昆山东,今属上海市。 《左氏》:指《左传》。《南北史》:指唐代李延寿所撰的《南史》和《北史》。 《西州》、《子夜》:指《西洲曲》和《子夜曲》,都是南朝乐府民歌,多哀愁之音。亦即后文所说的“闺情诸作”。 觥(gōng):古代的一种酒器。 北兵:指清兵。 衰绖(cuīdié):古代的丧服。绖,古代居丧期时结在头上或腰间的麻带。 北京之变:指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死。 大行皇帝:臣下因讳言帝死,故称“大行”,谓一去不返。帝、后死而停棺未葬者称“大行皇帝”、“大行皇后”。诔:哀悼死者之文。 几:希望。 妇翁:岳父。

这篇文章选自《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五。吴同初,即吴其沆(字同初),作者挚友,抗清而死。行状,是记述死者生平行事的文章。

赏析

这篇行状记述了一位风流倜傥。誓赴国难、抗清而死的志士形象。文章为志同道合的挚友而作,故作者的感时忧国、悲友痛母之情凝聚于笔端,如悲咽的溪水,潺潺地流淌出来。深沉凝重、质朴悲凉,感人至深。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觥(gōng):古代酒器。
  • 绖(dié):古代丧服中的麻带。
  • 茕茕(qióng qióng):孤独无依的样子。
  • 沆(hàng):吴同初的名。
  • 夙惠:早慧,自幼聪慧。
  • 诔(lěi):叙述死者生平,表示哀悼的文章。

翻译

从我所见到的情况来说,乡里二三十年来号称文人的,无不把追求虚名、轻易获得当作事务,而我和同乡的归生唯独喜欢写古文辞,磨炼品行,树立节操,孤傲不群,不苟且于世间,人们认为我们狂妄。不久又结识了吴生。吴生比我们两人小七岁,因贫困客居嘉定。对于书籍,从《左传》往下到《南史》《北史》,没有不详细熟悉、牢牢记住的。他所写的诗多有哀怨之声,接近《西州曲》《子夜歌》等歌曲。而我有个堂弟顾兰服,比我们两人小两岁;我的妹夫徐履忱比吴生小九岁,我们五人各自能喝三四斗酒。五月初一,我们四人拿着酒器到我家为我母亲祝寿。退下来饮酒,到半夜,拍掌而谈,非常快乐,第二天分别离去。我于是前去接受杨公的征召,不到十天,北方的军队渡过长江,我在苏州从军,回来时昆山发起义兵,归生参与其中。不久他最终得以逃脱,而吴生却死了。我的母亲也绝食而死。这年九月,我才到吴生的住处去询问情况,只见他的母亲正孤独地独自坐着,告诉我说:“吴家五代单传,我这个未亡人只有一子一女。女儿被俘虏,儿子死了!有个孙子,才两岁,也死了!”我既痛心和吴生的交情,又想到我们四人拿着酒器为我母亲祝寿,而我现在却穿着丧服在他母亲为儿子悲哀的时候来见她,于是不知不觉眼泪和鼻涕横流。 吴生名叫其沆,字同初,是嘉定县的学生。他家世代是儒家,吴生尤其自幼聪慧,下笔能写数千字,考试总是第一名。他风度潇洒,以自己的才能为喜,这是他的天性。每当谈到君父之际以及朋友间的诚信诺言,他就坚决不变。北京发生事变,他写了大行皇帝、大行皇后的两篇诔文,被当时的人称赞。他和我们三人每当有一篇文章写出,就互相抄写记录。北方的军队到后,他给我写信以及一篇记事,又从我叔父那里得到他的两首诗,都激烈悲切,有古人的遗风。这以后才知道他那些写闺情的作品,是寄托兴致的文章,而吴生值得敬重的地方不在这里。 吴生居住在昆山,在抗击敌人时,坚守城池不出而死,死去的有四万人,没有人知道尸体在哪里。因为吴生平日里担忧国家、不忘君主,他的道义表现在文章中就是这样,他的死难道还需要考虑吗?吴生侍奉母亲孝顺,每晚回家,必定告诉母亲他和谁来往,某某人最厚道。他死后,我曾经三次到他的住处,没办法时,就派仆人去看。他的母亲见到仆人,没有不哭泣的,又几乎认为她的儿子没有死而又回来了。然而吴生确实死了!吴生写的文章最多,在他岳父那里的,不肯流传;流传的是他写的那些被我们两人抄写记录的,总共两卷。

赏析

这篇《吴同初行状》是顾炎武为友人吴同初所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吴同初的为人、才华以及他的爱国精神和孝义品质。 文章开头,作者通过对比,突出了自己和归生以及吴同初与当时那些追求浮名的文人的不同,展现了他们的品格和志向。接着,详细叙述了作者与吴同初等人的交往,以及吴同初的文学才华和他在国家危难时的表现。在叙述中,作者饱含深情,尤其在写到吴同初死后去拜访其母亲的情景时,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友人的沉痛哀悼。 文中对吴同初的描写,既突出了他的文学天赋和潇洒风度,又强调了他的忠诚和孝义,使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最后,作者提到吴同初的文章多且有价值,进一步体现了他的才华。整篇文章语言朴实,情感深沉,通过对吴同初的记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和对其品德的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爱国情怀。

顾炎武

顾炎武

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佣。明诸生。青年时“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所至每垦田度地,结交豪杰之士,为光复计。最后定居华阴。其时西南永历政权已覆灭,仍不忘恢复。曾出雁门,至大同,有所营谋。卒于曲沃。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于经史兵农音韵训诂以及典章制度,无所不通。旅行中载书自随,考察山川险要,土物民风,随时发书查核。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著作繁多,而毕生心力所注,在《日知录》一书,另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 4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