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公肃甥书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吾甥宜三复斯言,不贻讥于后世,则衰朽与有荣施矣。
此中自京兆抵二崤皆得雨,陇西、上郡、平凉皆旱荒,恐为大同之续。与其赈恤于已伤,孰若蠲除于未病。又有异者,身为秦令,而隔河买临晋之小儿,阉为火者,以充僮竖,至割死一人,岂非自陕以西别一世界乎?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而其本在于养廉。故先以俸禄一议附览,然此今日所必不行,留以俟之可耳。说经之外,所论著大抵如此。世有孟子,或以之劝齐、梁,我则终于韫椟而已。
拼音
所属合集
序
顾亭林,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学者。他一生不忘复明,屡以死拒清廷聘,坚守民族气节。此信为亭林写给外甥徐元文的。徐元文,字公肃,顺治十六年(西元一六五九年)状元,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其母为亭林五妹。
信中,亭林首先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告诫公肃要「以道事君」,如果统治者不听劝谏,就要辞官而去。他以自己沿途所见以及地方官吏草菅人命的骇人之举,提出:「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而其本在于养廉。」认为要正朝廷必须先正百官,应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旨,而其根本在于培养并保持廉洁的美德。「激浊扬清」,语本《尸子·君治》:「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激,衝去;浊,脏水;清,清水。衝去污水,让清水上来。喻除恶扬善。
亭林一生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虽然他与清廷势不两立,终身不仕,但他时刻关注着社稷民生,并对仕清的外甥苦口婆心,悉心劝导。他曾这样勉励公肃:「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後可以登山临水;有济世安民之略,而後可以考古论今。」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这篇文章不是古诗词,而是一篇古文。以下是对其的解读:
注释
- 公肃甥:顾炎武的外甥徐元文,字公肃。
-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出自《论语》,意思是用道义来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就停止。
- 三复斯言:反复诵读这句话。
- 贻讥:留下讥讽。
- 衰朽:顾炎武自称。
翻译
所说的大臣,是用道义来侍奉君主,行不通就停止。我的外甥应该反复诵读这句话,不给后世留下讥讽,那么我这衰老之人也就有荣光了。从京兆到二崤都下了雨,陇西、上郡、平凉都干旱闹饥荒,恐怕会成为大同那样的情况的延续。与其在已经受灾后进行赈济抚恤,不如在未发病前进行免除(灾祸)。还有奇怪的事,身为秦地的县令,却隔着黄河购买临晋的小孩,阉割为火者,用来充当僮仆,以至于害死一人,难道不是从陕西以西是另一个世界吗?真要端正朝廷来端正百官,应当把抑制丑恶、弘扬正气作为第一要义,而根本在于培养廉洁。所以先附上关于俸禄的一个建议供阅览,然而这在今天必定不能实行,留着等待以后就可以了。除了解说经典之外,所论述的大致就是这些。世上有孟子,有人或许用这些来劝说齐王、梁王,我却最终只是收藏起来罢了。
赏析
这封信表达了顾炎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和对为官之道的见解。他强调大臣应以道义侍奉君主,强调要未雨绸缪而非事后补救。同时对一些不良现象如秦地县令的恶劣行为进行批判,指出端正朝廷和百官的关键在于弘扬正气和培养廉洁。他提到的俸禄建议虽在当时难以实行,但反映出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最后说自己的观点虽如孟子的思想,但也只能藏而不用,也透露出一些无奈。

顾炎武
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佣。明诸生。青年时“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所至每垦田度地,结交豪杰之士,为光复计。最后定居华阴。其时西南永历政权已覆灭,仍不忘恢复。曾出雁门,至大同,有所营谋。卒于曲沃。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于经史兵农音韵训诂以及典章制度,无所不通。旅行中载书自随,考察山川险要,土物民风,随时发书查核。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著作繁多,而毕生心力所注,在《日知录》一书,另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 4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