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论
译文
注释
序
注释
- 善矣:好得很。
- 恨:遗憾。
- 曷为:为何,为什么(hé )。
- 知几其神乎:能够预知事物微小的征兆,就近于神了(jī)。 几,预兆,细微的迹象。
- 霰:雪珠,小冰粒(xiàn )。
- 卿子冠军:指宋义,楚怀王任命的上将军,在项梁死后统领楚军。项羽假托楚怀王的命令杀死了宋义 ,自号上将军。
- 弑:臣下杀死君主(shì )。
- 矫:假托(jiǎo)。
- 去就:离去或留下。
翻译
苏轼说:“范增离去,是很明智的。如果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了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既然这样,那么范增应当因为什么事而离开呢?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最终因此失去天下,应当因为这件事离开吗?回答说:“不是。范增想要杀沛公,这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还显现出一种君主的度量。范增为什么要因为这件事离开呢?《易经》说:‘能够预知事物微小的征兆,就近于神了!’《诗经》说:‘就像那雨雪交加的天气,开始时是先下小冰粒。’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得到民心,是因为声称项燕还活着。项氏能够兴起,是因为拥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而后来诸侯背叛他,是因为他杀了义帝。况且义帝的拥立,范增是主谋。义帝的生死存亡,哪里只是关系到楚国的兴衰成败,也是和范增祸福与共的啊;不会有义帝死了而范增还能长久生存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这就是杀义帝的预兆。他要杀义帝,便是怀疑范增的根源,难道一定要等陈平(使用反间计)吗?东西一定是先腐烂了,然后才会生虫子;人一定是先有了疑心,然后谗言才会乘虚而人。陈平虽然聪明,又怎么能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觉得他是天下的贤君。只派遣沛公进入函谷关,而不派遣项羽;在众多人中赏识卿子冠军,还提拔他做上将军,不是贤明之主能做到这样吗?项羽既然假托怀王之命杀了卿子冠军,义帝一定不能忍受。不是项羽杀了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是不用聪明人指点也能知道的。范增起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项羽却杀了义帝,这不是范增的本意。哪里只是不是他的本意,他一定会极力劝阻而项羽不听。不采用他的意见,还杀了他所拥立的人,项羽对范增的怀疑一定是从这时开始的。 当项羽杀卿子冠军时,范增和项羽一同侍奉义帝,君臣的名分还没有确定。为范增考虑,如果有能力杀了项羽就杀了他,如果做不到就离开,这难道不是坚毅的大丈夫所为吗?范增年纪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不合就离开,不在这时明确去留的原则,却还想依靠项羽来成就功名,实在是浅陋啊!虽然如此,范增是汉高祖所畏惧的人物;如果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范增也算是人中的豪杰啊!
赏析
本文是苏轼的一篇史论,以独特视角对范增在楚汉之争中的去留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开篇直接表明观点,指出范增离开项羽是正确的,但遗憾其没有尽早离开。接着通过对范增欲杀沛公、项羽的行为以及义帝相关事件的分析,层层递进阐述范增应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离开的原因。苏轼强调义帝的存亡与范增祸福相连,项羽杀卿子冠军是弑义帝预兆,也是怀疑范增的开端。文章还深入剖析了范增当时的处境和应有的抉择,批评他不能果断决定去留。全文逻辑严密,议论纵横,同时借古论今,蕴含着苏轼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入思考和对为人处世原则的深刻见解,展现了苏轼卓越的史论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 。
